“夜幕降臨了,我坐在帳篷前面,面對著藏民們稱為夏諾多吉的巨大的山巒。此時云已散去了,雷神的光彩呈現在眼前,那是一座削去了尖頂的金字塔形的山峰,它的兩翼伸展著寬闊的山脊,像是一只巨型蝙蝠的翅膀……”——約瑟夫·洛克,美國植物學家、探險家,1928年
陽光和山坳里的亞丁村安靜地對坐著。亞丁在藏語里意為“向陽之地”,村寨里只有28戶人家,不到200人。
稻城亞丁
從成都去往稻城
從成都西去稻城,一路經過浪漫的地名,雅安,青衣江,二郎山,直到過了康定,在云霧里繞過折多山,浪漫就變成了暈?!郀査律?412米,剪子彎山4659米,卡子拉山4700米。在川藏線上的諸多大山里,折多并不算最高的山,不過卻是藏漢文化的分界。中國龐大的康巴藏區東界就從這里開始,折多以西稱“關外”,以東稱“關內”。
從成都出發,次日中午時分方能到達理塘。這是一條三岔路的岔口,往西走就是走巴塘進藏,往南走是稻城。理塘,平均海拔4020米,這個號稱世界第一高城的縣城坐落在四面環山的毛埡草原上,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平坦寬廣有如銅鏡的草壩”。每年夏秋之際,百花盛放,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匯集在廣袤的草原上舉辦賽馬節,賽馬、射擊、歌舞,一應俱全。
傍晚,經過19個小時的顛簸,終于抵達稻城。我住進一戶藏民家。很地道的藏式房子,廚房到處掛著閃閃發光的銅器和瓷器,客廳是花花綠綠的藏式地毯,桌上擺著銅壺,墻上掛著活佛的畫像。燈是昏黃的,整個屋子泛著古舊的光澤。
Search?For?稻城亞丁
最佳旅游季節:4-10月。最上相的季節是秋季。稻城的秋季晴朗天氣較多,適于拍攝,尤其在夜晚和清晨觀看神山,如夢如幻。
行程必備:4-10月間稻城氣溫大致在5℃-20℃,亞丁景區大致在5℃左右,早晚溫差大,一定要帶上秋衣秋褲、毛衣和羽絨服。有條件的最好帶上頭燈、防水手套、沖鋒衣以及沖鋒褲。
高原反應:絕大多數游客初到稻城,都有程度不同的高原反應,屬正常情況,其癥狀會逐步減輕或消失。服用肌苷、復合維生素、魚肝油等可抵抗高原缺氧干燥的氣候。泡服本地生長的紅景天效果更為明顯。但有嚴重心、肺疾病,高血壓患者不宜到高原旅游。
?
【稻城亞丁?此心安處是桃源】
路上的雪
稻城亞丁美景
再次出發的時候,才凌晨4點。借著車燈卻可以看到路兩旁新下的雪。去亞丁的路沿山盤旋而上,太陽漸漸出來了,驅散晨霧,把到處都映得金光透亮。整個山林好像變成半透明,有液體在空氣中流動。
到了山坳里的亞丁村。雪山被云遮住,還沒有出來。陽光和這個小小的村子安靜地對坐著。亞丁在藏語里意為“向陽之地”,村寨里只有28戶人家,不到200人。
信步走進一家藏民的廚房,問能不能一起吃個早飯。這樣沒有緣由的打擾竟然換來一臉笑容,藏民大媽指指灶臺邊的小板凳,示意我坐下,自如地倒了一碗酥油茶,又煎了個雞蛋放到我碗里。沒有對生人的提防,也沒有過分的盛情,自然得像自家人一樣。
消失的香格里拉
從龍龍壩慢慢往上走,一路風景輕輕淡淡,有山有樹有溪流有草甸,樹是一簇兒一簇兒聚集在一起的,感覺是一片籠著霧氣的桃花林,溪流邊有馬兒在喝水,有點像怒江峽谷里迪千當的景色。此地原是冰川堰塞湖,由于仙乃日腳下的冰川湖泊決堤后沖垮了這里的湖泊,才形成今天的地形地貌。
輕輕淡淡的沿路風景
自沖古寺開始,漸漸顯出些荒涼,光禿禿的山巍峨險峻。三個小時后,將近絡絨牛場,腳步一步一步挪近,三座神山——仙乃日、央邁勇、夏諾多吉——一點點顯現出來。北峰仙乃日意為“觀世音菩薩”(6032米)、南峰央邁勇“文殊菩薩”(5958米)、東峰夏諾多吉“金剛手菩薩”(5958米)。三座都是守護亞丁藏民的神山,藏民們說,若能夠朝拜三次神山,便能實現今生之所愿。
我掃了掃牛糞,在絡絨牛場的草地上坐下。站在我面前的夏諾多吉,和約瑟夫·洛克眼中的并沒有什么不同,不過我如今的所在,身邊不時有馬夫過來問要不要騎馬,或者小販過來兜售新奇的東西。而80年前,這里只駐扎著洛克和他的考察團,靜夜的時候,只有他與神山對望。
1928年,約瑟夫·洛克兩度來到亞丁,進行了總長將近一個月的考察。他搜集當地各種動植物標本,繪制地圖,還撰寫了《貢嘎嶺香巴拉,世外桃源圣地》,有76張圖片。文章這樣開頭:“在整個世界里,有什么地方還能有如此的景色等待著攝影者和探險者……”他的文章刊發在《國家地理》上,瞬間引起轟動。當時的西方,正是剛剛開始為東方神秘景色著迷的年代,尤其是中國的藏區?;仡^看《國家地理》發家史,原本半死不活的一本地理學術期刊,因為缺稿而刊登了幾十張西藏的照片,誤打誤撞一夜暴紅。只能說,洛克關于稻城的文章,出現在了一個最合適的時機。據說正是他的文字和圖片,啟發了希爾頓寫下著名的《消失的地平線》,留給世人“香格里拉”這樣一個神秘的詞匯,和武陵源一樣,已經成為了世外桃源絕美之境的同義詞。
?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