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主要以六安的地方文藝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門類齊全,藝術風格多樣,徽州文化主要以戲劇、民歌、舞蹈、曲藝、剪紙、燈會為主,下面就對徽州文化做個簡單介紹:
戲劇
廬劇是六安主要劇種,皖西廬劇主要是西路廬劇,又稱“上廬”,唱腔高亢、奔放,保留了較多的小噪子唱法,接近山歌韻味。1953年,專區建立場團合一的“六安地方戲實驗劇場”(后改稱皖西廬劇團)。隨后,廬劇藝術之花在皖西大地競相綻放。大型廬劇現代戲《媽媽》、《程紅梅》晉京演出獲得成功。
民歌
六安民歌多以山歌、茶歌、燈歌、秧歌、勞動號子為主,同時還流行許多輕松愉快、曲調優美的民間小調。革命戰爭年代,六安人民創作了一大批紅軍歌曲和革命民歌,如《八月桂花遍地開》、《紅軍到金寨》等。在傳統民歌基礎上創作的《月亮走,我也走》等歌曲風靡全國。
舞蹈
六安民間舞蹈分布廣、種類多、服裝鮮艷、舞姿優美。民間舞蹈《十把小扇》、《鵅鶇理窩》于1957年初被選調參加在京舉辦的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并被拍攝成專題資料片,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珍藏。壽縣的肘閣、抬閣歷史悠久,是古代社火活動的一種舞蹈形式,由成年人以鐵架、鐵桿或抬著閣樓、亭榭,托著小演員,展現不同戲劇人物或民間故事人物造型,具有驚險、奇趣的特點。
曲藝
六安民間曲藝獨具特色,有“四弦書”、“鑼鼓書”、“花鼓”、“大鼓書”、“淮詞”、“壽州鑼鼓”等。鑼鼓書唯六安獨有,早期的鑼鼓書伴奏僅一鑼一鼓,后來逐漸加入民族管弦樂器,傳統曲目有《休丁香》、《杜十娘》等。壽州鑼鼓表現力十分豐富,它既有我國南方鑼鼓特別是江浙一帶“十翻鑼鼓”的舒緩、柔和,又有北方中原地區“威風鑼鼓”的高亢、激昂。
剪紙
六安民間剪紙的特點是線條圓潤、流暢、舒展,藝術夸張得體,人物形態豐滿,栩栩如生。新型剪紙在傳統藝術手法上融入刀刻、手撕新工藝,創作內容、形式都有很大發展,藝術作品清新別致,布局奇特,尤以手撕紙令人叫絕。
燈會
六安民間燈會廣為流行,每逢春節、元宵節或重大喜慶日,群眾都有鬧花燈的習俗。常見的有龍燈、獅子燈、花鼓燈、高蹺、花籃、花車、旱船等20多種,風格各異。每逢燈會,家家戶戶紅燈高掛,鞭炮齊鳴,熱鬧非凡。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