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林寺的旅游軼事說到“生態旅游”》摘要:“少林寺”在國內旅游市場可以說是一面旗幟,之前信仰的缺失讓現在國人有一種“尋根”情節,同時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也有向游客傳達保護文化和生態的責任。少一點商業,多一點責任,是不是對于少林寺和游客都是一種“福音”和“善因”?,少林寺旅游、游記攻略,少林寺旅游景點,少林寺好玩嗎,少林寺在哪里,少林寺有什么好玩的,少林寺怎么去,少林寺怎么走,少林寺住宿,少林寺景點景區
“少林寺”在國內旅游市場可以說是一面旗幟,之前信仰的缺失讓現在國人有一種“尋根”情節,同時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也有向游客傳達保護文化和生態的責任。少一點商業,多一點責任,是不是對于少林寺和游客都是一種“福音”和“善因”?

專欄作者: 綠i中國龔志華 發布于 / 環保雜談
近日“有幸”參訪號稱“禪宗祖庭”的嵩山少林寺,這次“神往”已久的“心靈凈化”之旅,卻讓我對一直推崇和宣傳的“生態旅游”、“可持續旅游”有了更全面的認識,特別是對于中國市場。
說實話,當我在少林寺進口廣場看到彩色云朵和高大松樹掩映下的巨型少林武僧的雕塑時,我的心被震撼到了,對于這座千年古剎的期待值也迅速增長。甚至,當我坐著游覽車向少林寺大門行進時,道路兩旁隨處可見的古樹和古建筑讓我覺得期待值還可以繼續上漲。
然而,當我們跟隨導游進入到那個掛在“金字招牌”的“少林寺”的大門后,在穿過幾棵有著幾百個年輪的古樹后,當我們被導游“勸導”說“香火錢隨意”而進入一處偏殿“為家人祈福”時,你才會發現前幾年喧囂塵上的“少林寺上市”的“風語”,真的不是空穴來風,其有著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其實,前面也有些偏殿或主殿被鼓動去進香或求取“開光”的物件,當然這里說的進香和求取都是需要捐錢進功德箱的,雖然說金額隨意,但從導游和“小和尚”的言外之音里還是能聽出這些都是有“行情”的。
對于佛教的“無知”讓我對于前面的進香和開光物件產生了也許“不該有的免疫力”,然而當聽說這個側殿是專為家人祈福的,并可香火錢隨意時,再看到前面的游客往功德箱中放了1元錢后看門的小和尚也沒有面色上的變化,我也加入了排隊的行列,并隨意地放入“功德錢”后跨入殿門。
進入殿門后有和尚引導大家在一張祈福紙上填上自己的姓名,并被告知這張祈福紙將被誦經祈福,心中“竊喜”中我們三人一組被一和尚帶入一個玻璃隔開的“祈福通道”,在被提醒雙手合十夾著祈福紙后,我們在通道內三個方向向佛祖拜三拜。當我以為這樣就算完成“為家人祈福”后,我們被“莊嚴肅穆”地引到了一個大大的功德箱前面,被告知將祈福紙投進去的同時還需“功德”一下,此時的我顯然還沒從“虔誠祈福”中回到人間,懵懂間掏出20元放入功德箱,竟然沒聽清楚和尚說的“獻100元后。。。。。。”。
等到我輕飄飄地跨出殿門,被白白的陽光照射后,我不由得在心底泛起一絲悔意,后悔我沒聽清楚和尚說的100元功德后的“好處”,同時,我也真切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可以如此大,特別是在那森嚴的廟堂里。
看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覺得筆者是在抱怨“被宰”了,但我向上帝發誓,我真的不是這個意思,我覺得在佛門凈地去表達“被宰”之情,這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任。我只是想說,少林寺近乎完美地將佛法氣息和商業氣息融和在一起,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沾染了佛氣同時又添加了“功德”到箱里。
平復后心情我繼續游覽,繼續在古剎古樹和紀念品中穿行,當我們來到高僧圓寂后入葬的“塔林”后,我又一次被“震撼”了:在緊鄰大路的一個新修的“大塔”上,我赫然發現采用浮雕手法刻著的汽車、攝像機和動車。不敢打誑語,我的小心臟在那一刻真的“狂跳”了很久,我萬萬沒想到我們媒體人常用的攝像機能進入如此 “高大尚”的地方,我仿佛看到了佛光離我們真的很近很近,真的是在我們的身旁和心中。
說了這么多游少林寺的軼事,好像和開篇里講的“生態旅游”、“可持續旅游”毫無關系,更扯不上什么對于國內生態旅游的所謂“更全面的認識”。看官莫急,請聽我接著說。
作為聯合國可持續消費伙伴關系成員之一,綠色消費網一直跟隨聯合國駐華機構特別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推薦和宣傳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生態旅游”或稱“可持續旅游”是可持續消費和生產的重要的工作方案,其重要程度與政府綠色采購、綠色建筑和城市以及可持續消費教育是一樣的。
少林寺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