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圈溝正在進行地質災害隱患治理,未來開發將以保護自然景觀為主
地標檔案
北緯30.986°東經103.364°,“5·12”汶川大地震震源點,汶川縣映秀鎮牛圈溝蓮花心。地震發生時,相當于1000顆原子彈的威力從震源點暴發,山體崩塌和地底噴出的固體物質超過300萬方,并以400米/秒的速度橫掃了半徑2.5公里的范圍,橫掃過程僅有6秒。
4月15日上午,映秀的天空有些陰沉。“快來看,這里能看到整個映秀。”在離鎮中心約2公里遠的半山腰上,羅毅明踩著亂石吃力地向山上走著,他所在的地方叫做牛圈溝(又稱牛眠溝),沿溝再向山中走約1公里的地方,當地人叫做蓮花心。那里是汶川地震的震源點。
震源點暴發巨石沖天噴百米高
他跑出屋子,只看到無數巨大的山石如泉涌一般,從幾百米遠的山谷中斜著噴涌而出,足有上百米高。
眼前的震源點只是一片亂石堆,羅毅明們只能在想象中勾畫出山崩地裂的那一刻。
姚建兵過去住在漩口鎮蔡家杠村,離震源點只有幾百米。他是少數幾個親眼見證震源點暴發時刻的幸存者。地震襲來時,隨著爆炸般的巨響,他跑出屋子,只看到無數巨大的山石,從幾百米遠的山谷中斜著噴出上百米高。山石飛出后,撞上對面的山坡,然后傾瀉而下,溝中的張家坪村瞬間被埋。
當晚,姚建兵和幸存的村民一起撤到了山對面。山里一片漆黑,余震不斷,不斷傳來山石崩塌的聲音,“3天3夜沒有斷過。”
震源石暢銷曾有藏家萬元買石
年輕人震后大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來的人們很快找到了賺點小錢的辦法——賣震源石。
下午1點過,羅毅明和朋友氣喘吁吁地下山來,走到牛圈溝口。“買塊石頭嘛,震源石,從地下冒出來的。這些石頭很白,而且還會發光,都是地震的時候從地里噴出來的。”村民陳樹文熱情地介紹著。
據當地居民說,曾經有一名收藏家,花上萬元買走過一塊造型奇特的震源石。去年泥石流過后,震源石不那么容易找了,當地政府為了保護震源遺址,也在禁止采運。
震源村重建村民自修第一條路
“將來這里肯定會再修路,開發成旅游景點。”
姚建兵也看到了震源點未來的前景,不過不在震源石上,他看得更遠。震后不久,為了方便回到蔡家杠村的老家,姚建兵和村民一起修了一條便道。
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訪震源點,便道成了必經之路。姚建兵和村民們騎著摩托車帶他們到震源點,10元錢來回。去年的泥石流,把便道沖毀了。不過姚建兵很有信心,“將來這里肯定會再修路,開發成旅游景點。”
在震源新村,姚建兵一家住著一套兩層小樓,他準備利用住房開一家農家樂,賣點土特產。
震源點未來開發:減少人工痕跡力現自然震撼
地震后,張家坪村基本沒有耕地了,村民們只有靠外出務工和利用僅有的旅游資源生存,如何合理利用蓮花心已經迫在眉睫。
震源點,這個曾經的災難源,寄托著村民們的希望。
規劃早已做好
道路和景區,已在規劃之中。去年,映秀鎮政府找了設計單位做了牛圈溝的開發方案。
在映秀鎮副鎮長李強的電腦里,精美的效果圖勾畫出一個美好的未來:亂石叢生的溝口將變為廣場,廣場上將建一道用碎石堆砌起來的景觀墻,廣場旁是觀景臺,可以看到岷江。從溝口往上,一條棧道蜿蜒曲折直通蓮花心,棧道兩旁是震后的自然景觀……
設計方案中指出,作為最特殊的地震自然遺址,開發牛圈溝將以保護恢復原有自然景觀為主。盡量少地進行人工干預,努力實現遺址的自然震撼性。
地質仍不穩定
如今,方案還沒進入實施階段。李強解釋,首先是因整個牛圈溝地質條件還不穩定,地震時噴出的石頭很松散,每年下大雨就會順著洪水沖下來,去年“8·13”特大泥石流,原來的農房遺址都被沖毀了。因為這,溝口廣場和溝心的建設都沒法實施。另一個原因則是經費。
“開發是肯定要進行的。”李強說,目前,省國土資源廳正在對牛圈溝進行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并提出可以修建梯級壩,不讓石頭被雨水沖走。如果修建起來,也將是一道景觀。
他同時提到,如果開發牛圈溝的資金不能很快到位,將考慮近期內從張家坪新村背后的核桃坪山修一條便道通往蓮花心。
明日關注
唐家山
華西都市報“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地標重生報告”大型紀實報道,明日將為您揭秘唐家山堰塞湖重生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人和事。
?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