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走進一戶人家,看見東西南北皆蓋有屋舍,四角還配有角房,院中“中宮”的周圍建有花園,則表示這戶為殷實人家。
或許是冬長夏短的緣故,西寧人酷愛養花。因此,四合院與花園的關系密不可分,有了花園的四合院更顯活力。春天,探春、迎春花一枝獨秀,滿園春色關不住;盛夏,山丹花像一團火焰;金秋,龍爪花艷若丹霞。不少人家還在院里栽植了果樹。艷麗的色彩、撲鼻的花香,令四合院生機勃勃、愜意無窮。
獨具特色的院內建筑,更使四合院別具一番韻味。富裕些的人家,常用青海云杉,俗稱“本山木”蓋房,用此木料建好的房子松香氤氳,保暖舒適。建筑結構中,氣派、華貴的“二架七檁”最為豪華。
“大墩五檁”的建筑形式,多見于漢族居住的地區。其為磚木結構的起脊平房,殷實人家多建。一般以三間為基礎,有前檐柱、金柱、后山柱,各為四根。梁有大梁、隨梁、雙扎梁,梁中心置大墩,設每組有三根的五組檁條,還有鏤刻著花草圖案的扎口板,美觀大方。
“對兒木”則多是少數民族的建筑風格,它是一種土木結構的平房,因雙梁、雙檁、雙扎梁而得名。柱子有前檐柱、金柱、后山柱、大梁、隨梁,梁上有大墩,金柱和前檐柱之間有大、小扎梁。檁條有前檐檁、金檁、后山檁。門、窗均為對稱的兩扇。這種房結構簡潔,造價低廉,光線充足且保暖,所以廣受老百姓歡迎。
在普通人家“平頂房”較為多見。一是有前后柱、單梁單檁,上放椽子,其上壓用木條、木柴鋪設的“沓子”,再鋪壓麥草,最后抹約四厘米厚的長草泥,待稍干后輕撒薄土。二是無柱,有梁、檁、椽,上壓菜籽老稈,鋪以麥草,上長草泥,再撒薄土。三是無梁、無柱、無檁,將椽搭在前后墻頭,其余建法同前。“平頂房”的房泥厚而造價低,雨后可用小碌碡碾軋房泥,使之緊密無縫不漏雨。房頂平展,夏秋之際可在房頂曬糧曬物,“青海的房上能賽跑”的俗語便是從這而來。
一首“花兒”云:“星星梅窗子格子門/苦光陰/房門上掛一對宮燈/四合院修下的多贊勁/把尕妹/棗騮馬娶進個家門。”以四合院為內容的“花兒”,寄托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間以為,四合院中的門為主,房為賓,賓主相和,家道昌盛。建房最重上梁,在中梁的朝下面鑿小孔,安放金銀或錢幣、補益中藥、紅黑色書寫的吉祥符語,再用大紅布呈菱形包緊,兩個頂角處再用硬幣砸入大梁。上梁要擇吉日吉時,先端獻盤兩個,一個內放10個饅頭、紅布丈二、明燈一對;另一個盤內放核桃、大棗、糖果、硬幣,再放一擔清水于堂下。等中梁吊起,宅主焚柏香點黃表,擺蠟燭奠燒酒,說吉語行大禮,然后眾人放炮,齊聲喝彩。待梁上好后,其上掛紅。先由建筑總管“掌尺”在歡呼聲中向眾人拋撒第二個獻盤中的糖果、錢幣等物,再由宅主向匠人們敬獻第一獻盤中的饅頭等。眾人再舀桶中清水灑向空中及四周,一時歡聲雷動,十分喜慶。
四合院中,北房是主房,住老人等長輩;東西房次之,住小輩;最后是南房。北房中間的堂屋供神,張掛名人書畫。晚輩早晚要到主房問安,成人陪老人進餐。除正房外的角房,可做廚房、草房、雜物間、廁所、畜圈等。一些人家的堂屋后與外墻之間的空間叫夾道,可放東西。青海解放后,大多人家將豬圈、廁所修在院外,于是院內更顯整潔美麗了。 (作者:滕曉天)
西寧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