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被年會”,指明明沒有文藝細胞,卻被領導要求組織或表演節目。元旦一過,年會就成了企事業單位員工議論最多的話題,當接到通知要求準備節目時,參加年會時,員工自嘲道:“每當接到準備……

問題:提問:一九四三
春節就要到了,一年一度的年會就要舉行了,怎樣才能躲過被年會啊?沒有文藝細胞的人參加年會真是痛苦的啊。
回答:回答:游俠
什么是“被年會”,指明明沒有文藝細胞,卻被領導要求組織或表演節目。元旦一過,年會就成了企事業單位員工議論最多的話題,當接到通知要求準備節目時,參加年會時,員工自嘲道:“每當接到準備節目的通知,一種深深的被動感油然而生。”
春節前,除了加班加點完成工作進度之外,很多公司員工還要為一件事忙碌,那就是公司年會。面對這個一年一度的單位盛事,老板要求推陳出新,員工苦于尋找好的節目創意。不少人是“被年會”的——明明沒有文藝細胞,卻被領導要求組織或表演節目,他們自嘲:“每當接到準備節目的通知,一種深深的被動感油然而生。”一方面,十分羨慕逃過此“劫”的人;另一方面,到處學藝,以求順利過關。
每到春節前,年會就成為許多公司的“頭等大事”,為了年會,一些員工不僅要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應付分管領導一輪輪催促出節目的宣傳動員,甚至還要犧牲元旦等休假的時間排練。不過,關于年會,最悲催的要數南京一個網友的吐槽:“公司發了一紙通知,1月中旬舉辦年會,每個人必須要表演,不表演的罰款500元。”消息一出,網友評論遍布微博。“這讓沒才藝的孩子怎么活?”“完全沒表演天賦的孩子表示壓力很大!”與此同時,不少網友感同身受,也訴說了自己曾經“被年會”的經歷。
“五音不全的,上臺唱歌惡心死人了,有人負責打120嗎?”有的網友說。雖然自己沒有天賦,但領導的要求又不能不執行,所以在一些單位的年會上,不少人都是硬著頭皮上臺的。在微博上,還有人說:“跳舞不會;說相聲演小品沒表演才能;玩樂器只能對牛彈琴;玩魔術,手法只能騙三歲小孩;只能去唱歌了,看來經常去K歌還是很有好處的。”
“身無長技”的新人,頭痛該準備什么樣的節目,沒有藝術細胞的員工寄希望于新奇和創意。于是,萬能的淘寶網“伸出援手”,搜索“年會節目創意”,顯示商品70多件,報價從數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主要涉及視頻制作、串詞寫作、歌曲改編等。銷量好的,月成交記錄達到50多件。
有些員工在網上購買各種魔術、小游戲等道具。在淘寶網上,這些小玩意在不少店鋪近一個月的銷量超過百件。打開淘寶網,搜索“年會節目單”,顯示商品有100多件,一份節目單報價從數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在交易記錄中,有不少人買這些節目單。
如果所有人都去唱歌,年會的節目形式就會過于單一,于是,還有一些人不得不準備了其他節目來應付年會。“今年已經在諸多年會上看到諸多《江南style》的版本,實在審美疲勞。”“我們的年會是扮演自己心中的動物,我也不知道該怎么扮演,頭疼吶,因為俺心中的動物是蛇。”還有一位網友的經歷更有趣,他說:“本人本來就不善于表演,還讓我上臺,所以臨時就準備了念詩歌《大海》,也許太激動,還念錯詞了"啊!大海,你的媽媽!媽呀……忘詞了!"結果臉紅下臺!多虧工友們給力,笑得東倒西歪掌聲一大片!公司以笑聲和掌聲為標準進行評獎,那次本人居然得到了二等獎!”
事實上,除了匯報全年的企業業績及個人成績外,年會是增進員工對企業的感情、增強企業凝聚力的一次絕佳機會。在年會中,給員工們一個舞臺,讓有才華的員工表演節目,是活躍氣氛的好方法。但為了年會,一些公司給員工施加了很大的壓力,“趕鴨子上架”,或是用罰錢的方式讓大家出節目,那年會的結果,或許恰好應了“強扭的瓜不甜”的道理。難怪有網友說:“(年會)應該以鼓勵為主,不應該是倒扣錢的,被逼的表演就變味了。”
網友吐槽:
@dandnaxl:每當要表演節目的時候,都想從幼兒園時代重新過起,一定學門特長,免除今日的尷尬!
@任志強:咱的公司年會是自愿想參加的人太多,排不上隊啊。多好的表現機會,豈能放過?企業文化差別太大了。
@朱笛一書一世界:切,任總,您確定嗎?認真看看留言吧,這才是真實的聲音。
@穎穎早安:老板都以為同樂樂比獨樂好。其實很多人疲于應酬,更想回家窩著。
@孫悟飯圍脖:這種時候我們的土鱉公司就體現出優越性了。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