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生活:旅游創造人類新文明
□劉思敏
非洲大草原上,每到一定的時節,成千上萬的動物,舍棄眼下相對安靜悠閑的生活,周期性地告別自己的“家園”,踏上漫漫的遷徙之路,特別是候鳥,堪稱永不迷路、俯瞰天下的真正“動物”。動與靜,是動物界同時也是人類社會共存的兩種狀態。風景在遠方,風景在別處,風景在路上,人是否需要回歸動物的本能?移動,在人類生活中,曾經扮演了什么角色?在未來又將扮演什么角色?以旅游為載體的移動生活,是否能夠開創一種代表人類未來的新文明——移動文明?
一、旅游是人類移動狀態下的生活
1.移動是人類作為動物之人與精神之人的完美結合。
宇宙萬物處于運動之中,其中,動物,相對于植物(其實植物從嫩芽初生到花開花落,同樣處于運動中,只是我們肉眼不容易察覺而已),其運動的特性表達得更加明確,離開運動,動物不成其為動物。人類,作為地球上最高等級的動物,人體的很多器官隨著進化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而其中運動的特性亙古不變。雖然人類沒有非洲獵豹的速度,但發動機的問世,使我們可以追求越來越快的速度;雖然人類沒有駱駝的耐力,但石油、天然氣及新能源的不斷問世,可以使我們走得更遠。即便如此,我們仍希望自己更高更強更快,以更好地適應移動生活對身心的綜合要求。
人與其它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有經過特別進化而發育的大腦,進而人是有精神和精神追求的。求新獵奇,進而遠方崇拜,永遠追求,永不滿足,是人類移動生活的永恒動力。人們力所能及(包括借助馬車、汽車、飛機、航天器等工具)的范圍之外,永遠是他們的向往和追求。這種向往和追求,推動了人類移動生活在空間上和質量上的不斷向前發展。
2.移動是旅游不可缺少的特性。
“旅游”一詞就字面而言包括兩個意思,一是旅,旅行,亦即移動,為了一定的目的而從一地到另一地的位移過程;二是游,游覽、觀光。概而言之,旅游就是移動中的游。再進一步,旅游中的游,可進一步細分為:旅后游,即從居住地到達旅游目的地后的游覽,其中,旅是手段,游是目的;旅中游,行進在風光秀美的風景大道上,游在路上,游在旅中。手段,亦是結果或結果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旅”與“游”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將兩字組合起來的“旅游”一詞正是二者密切關系的體現。
被廣泛采用的“艾斯特”旅游定義: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也體現了旅與游的密切關系。旅即移動,是旅游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
3.旅游就是生活。
郭慶在其《旅游動機與特點探析》一文中提出:旅游是生活,是旅游者日常定式生活的有效延伸——一種不同于常態下的臨時的、跳躍多變的生活,這種生活是絕大多數人為之向往并愿付諸實踐,去了還想再去,去了這里還想去那里,這將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充實旅游者的生活,為人們的生活增添無窮的魅力和色彩。同樣,旅游也可以是工作。商務、會議等公務旅游,一邊從事公務活動,一邊欣賞他鄉異地風土民情、秀麗風光到特色美食。工作可以歸入大的生活概念,或者說,工作也是生活。因此,此類旅游活動仍然從另一方面證明旅游是生活。
旅游(包含休閑、度假),是與日常的靜態定居生活相對應,處于移動狀態,因而屬于相對動態的生活。
二、人類移動生活的螺旋式上升
1.游牧文明社會,人類遷徙活動是低級移動。
原始社會之前,人類的遷徙,與其它動物本質上是一樣的。
進入原始社會,生產和生活工具都極其簡陋,生產力非常低下。幾乎所有的活動也都是為了生存。為了得到更多的用以果腹的肉、果實及用于御寒需要的皮毛,人們不得不風餐露宿去所能走到的更遠處采摘和捕獵,以實現茹毛飲血的生活。移動(遷徙),可以說是生活所迫,不得不動,不動不能生存,也可以視為游牧社會特殊的“旅游”(工作的目的)。
從原始社會,到游牧文明的鼎盛時期,移動在人類生活中都占據主導地位,但沒有證據表明觀光審美和休閑意識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2.農耕文明社會,絕大多數人植物式生存。
種子及農業工具的出現,特別是如“井田制”等封建生產關系,將勞動者與土地相“捆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生產者的活動范圍主要在房舍與農田之間,農閑時也可以到集市上用相對過剩的農副產品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生活用品。農民兩點一線的生活,只是為了謀生。絕大多數農民,除了服兵役、征戰之外,一生的活動半徑大約只有幾十公里,實際上與植物的狀態相差無幾,可稱為“植物式生存”。
然而,農耕文明畢竟創造了較多的剩余價值和社會財富,相對于迫于生存的低級移動,其定居生活方式無疑是一種進步。同時,旅游活動開始在精英階層大量出現。但誰是第一個旅游主體意識真正覺醒的旅行家?周穆王?孔夫子?秦始皇?漢武帝?謝靈運?玄奘?李白?麥哲倫?哥倫布?……他們都是偉大的旅行者,卻未必稱得上旅行家,因為他們的旅行不是著眼于旅行本身,旅行只是實現某一功利目的(戰爭、宦游、傳道等)的工具或過程,直到徐霞客出現。徐霞客是古代中國的文化名人,成就巨大,但他首先是、主要是一個真正的旅游者,早有志向,一生都在旅游,他用自己一生的實踐,證明自己找到了“最合宜的位置”,并且給世人留下恢弘巨著——《徐霞客游記》。
盡管如此,徐霞客的出現也已經到了農耕文明的后期,少數人的移動生活,無法改變絕大多數人定居生活、植物式生存的主流狀態。
3.工業文明社會,旅游主體意識激活,旅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工業文明為旅游移動提供了物質基礎,激活了大眾的旅游主體意識,使人類旅游的原動力得到確認與釋放。
首先,蒸汽機發明后,火車、輪船、汽車特別是民用飛機的出現,極大地擴展了人們可移動的空間,出國游進而洲際游,對于普通民眾來說,不再是夢想。
其次,產業工人進而有產階層的發展壯大,人們收入不斷提高,休息時間同時延長,為旅游創造了非常好的外部條件。
再次,大規模的生產方式,越來越多的人口集中于城市。群居生活有利于生產甚至生活的組織安排,但卻是對人性的制約和限制。高度社會化分工及高效率形成的單調、機械勞動及住所——工作場所相對固定、單調的生活方式,使人有回歸自然的渴望;此外,心理學上講:距離產生美感,人是需要活動空間的。城市里類似工作場所、商場、公共汽車里,人與人被迫接觸(身體接觸及聽覺、視覺、嗅覺的延伸接觸)和擁擠,使人有逃離城市、遠離人群的渴望。例如,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人口卻超過680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30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之一。另一方面,香港商業繁榮發達,本地人口加上所吸引的外來人口,使這里有限的空間更擁擠,人們的旅游需求相對更旺盛。一到節假日,人們便候鳥一樣地散出去,在移動中舒緩壓力,釋放自我。據統計,2007年12月24、25日兩天共有74萬多人次離港,在移動中過圣誕節。
旅游由此走進千家萬戶,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而不再是少數人的奢侈消費。2005年我國城鄉居民平均出游率已達90%。2007年,全國城鎮居民國內旅游的平均出游率為166.28%,而相對發達的廣州、深圳、珠海三地的出游率則已達198.21%、367.74%、226.65%。
4.后工業文明社會,移動生活“云聚集”改變人類文明形態。
大眾旅游時代的旅游,表現出對自然回歸的向往,對人類文明的好奇,實質上也是對定居生活的叛逆,但就每個人而言,從時間和消費上,與占據主流的定居生活相比,比重不是很大,還不算是可以與定居文明分庭抗禮的常態生活,卻已經與游牧文明的移動有了本質的區別,是一種螺旋式上升。如同人類社會經由原始社會(原始共產主義)、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而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一樣,人類的移動生活,也將在后工業文明時代逐漸成為主流,完美實現從“游牧文明”、“定居文明”到“移動文明”的螺旋式上升。
農耕文明社會,第一產業是根本;工業文明社會,第二產業是核心;后工業文明的顯著特征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退居次席,第三產業占據重要位置,作為現代服務業和第三產業的龍頭,旅游業方興未艾,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和最具活力的朝陽產業。移動文明將因此正式登上人類舞臺。
以電話為喻,通訊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曾經長時間占據絕對主體的是固定電話,但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興起,移動電話從小眾,逐步大眾,而今已經呈現一統天下、完全取代固定電話之勢。那么,隨著工業文明促成的大眾旅游進一步深入和提升,因謀求規模化的城市化而形成的人類聚集方式,未來完全可能被人類的旅游行為所改變,形成以旅游為基礎的移動生活“云聚集”(城市聚集的外形不變,但人的聚集將不再主要是源于工作與生產也即謀生,而是主要源于旅游移動生活),成為人類回歸自然、與本能最和諧的生活方式。
三、旅游提升人類未來移動生活
1.人類思想及文明的演進。
歷史上,文藝復興、工業革命,使西方率先走上現代文明的舞臺并引領風騷數百年,未來,以老子、孔子、古印度圣賢為代表的東方文明有可能在全球擁有更多的追隨者。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等思想會被更多的人接受。人與人的和諧、民族與民族的和諧、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將會成為人類發展的主旋律。現時中國在國際社會擁有越來越多的參與權和話語權,它的后面不僅僅是堅挺的人民幣,更有中國所追求和堅持的平和、和諧的中國文化的作用。
2.人類將擁有更多的物質財富和閑暇時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產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加速提高,人類將擁有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同時,科技解放人類,人們也將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人們基于謀生而不得不從事的勞動時間將下降到占全年的一半、三分之一直至更少。財富與閑暇,為移動文明提供保障。
3.人口增長、全球化、國際化將進一步促進移動生活。
據預測,世界人口在2028年將達到80億,2183年達到100億。至2009年,世界平均的城市化水平為50%,發達國家和地區為75%。如此多的人生活在同一星球上,且多數人集中在城鎮中。相對封閉的群居生活空間和環境,必將更大限度地喚醒并釋放人作為動物“動之天性”和走出去看世界的欲望,甚至更多的人選擇以云游的方式生存,移動生活將會成為人們的常態生活。
四、移動生活成為常態生活的劃時代意義
1.移動生活成為常態生活,人人享有觸摸世界、感知世界的權利與機會。
人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不少人終其一生都試圖尋求生命的意義。探尋外面的世界就是一條重要路徑。盡管很多人都有環游世界的夢想,但限于生產力的水平,絕大多數人為了謀生,不得不在相對固定的地方終老,因此,才使通過旅游消費占其總消費的比重來判斷一個人、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參見筆者原創的“旅游恩格爾系數理論”)成為可能。
移動文明社會意味著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身心健康的正常人都可以享有移動生活,且移動生活在其整個生活中的占比達到一定的程度。從全社會看,至少應達到占全年的十分之一以上,一個國家或社會開始進入移動時代,然后將逐步超過定居生活的比重。這樣,人們的生活可簡單劃分為固定生活(居住地、工作場所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活動)、移動生活(基于旅游、休閑、度假、工作等目的離開居住地的流動生活)。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移動生活在其中的占比會不斷提高,甚至超過固定生活的占比,移動距離也會不斷拓展。航天技術等科技的發展,太空旅行甚至移居外星球不再是夢想。
2.旅游作為未來人類最主要的移動生活方式,必將受到人們更大程度的關注和研究。
作為二居其一并且從需求層次上高于靜態定居生活方式的移動生活,將吸引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人類學家以至于全社會更大程度的關注。為了迎接移動生活的更快更順利到來,從現在起,關注并研究人類的移動生活,也可以說是人類生活發展的使命性要求。在以旅游為主要載體的移動生活逐漸與定居生活分庭抗禮乃至成為人類生活主流方式和嶄新的文明形態的過程中,對旅游的研究,將等同于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現象的研究,任何一門學科的加入都成為必然,因此,旅游學需要從哲學高度去構建,方能打破目前“旅游無學”的尷尬。
3.旅游業成為全社會最大和最重要的行業。
生活分為固定和移動生活,所有的人也分為兩類:暫時處于固定或靜態的人和暫時處于移動生活中的人。社會必將會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滿足人們旅游、休閑、度假等移動生活需求的產業(可籠統概括為大旅游產業)。所有國家的國民經濟組成部門和系統的職能也由之簡單化分成:為固定居民服務和為外來移動居民服務。
4.未來的政治、社會生活將呈現移動文明的特征。
在移動社會里,一個城市以至于一個國家的選舉不僅取決于固定居民的選票,還將在很大程度上受移動居民對其服務滿意度的影響。未來,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將有更密切更和諧的人際關系。因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能獨立于世界性的移動生活之外。他們,移動中的公民,與臨時居住地的固定居民共同生活,進而共同工作(臨時性),共同參與社會政治活動,他們將在很大程度上化解未來的沖突和戰爭。
非洲大草原遷徙中的動物一定會找到他們所需要的食物和水源。人類的移動時代也一定會到來,也許會在我們還沒有準備好的某一天,不知不覺中走近我們身邊。生活是美好的,未來的移動生活,一定會更加美好!
注:2010年11月,在由《新周刊》雜志社主辦,《BastLife香格里拉》承辦的“2010酒魅力排行榜頒獎典禮暨生活方式論壇”上,筆者首次對外闡述了“旅游將促使移動生活成為新的文明形態”的理念,本文即據此進一步思考而成。廣之旅國際旅行社行政總監郭慶對此文亦有重要貢獻,特此鳴謝。
(作者單位:中國旅游報經濟編輯部)http://www.myfova.cn/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