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王城又稱大吳哥,是吳哥王朝的首都,多次毀于戰(zhàn)火,后幾經(jīng)重修。先今一直是12世紀摸、13實際初由柬王攝耶拔摩七世所建。通王城呈正方形,是一處被長達12公里的城池所包圍的城市。上午游覽巴戎寺(Bayon),十二生肖塔
(Prasat Suor Prat)、戰(zhàn)象臺階(Terrace of Elephants),
巴普昂寺(Baphun)。
巴戎寺坐落于吳哥通王城之中心點,其回廊東西長160公尺、南北長140公尺;回廊上方原本皆有木造之屋頂,但由于年代久遠,目前只剩下斷垣殘壁及巨大之石柱供后人憑吊。值得一提的是寺廟之墻壁上仍保存著豐富且生動之雕刻,舉凡古代戰(zhàn)爭記述、尋常百姓之生活百態(tài)、洞里薩湖之湖畔風光等皆充分透露著當時之情景,是不可不看的珍貴史跡。巴戎寺共分三層,下兩層為正方形,外側(cè)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頂層為圓形,樹立佛塔。底層浮雕從東門開始順時針行進,看到的分別是:出征占婆-林迦崇拜-水戰(zhàn)--水上生活-贏得勝利-斗雞和下棋-軍隊-內(nèi)戰(zhàn)-大魚吞羊-勝利游行-馬戲團-占婆人洗劫吳哥。
十二生肖塔:是用來關押犯人令其懺悔的地方,怪不得塔形抽象,不具形,看不出哪一座是龍、哪一座是蛇。再從塔群看過來,正對著很高法院遺址,巍峨矗立,可想見高棉當年,也有法治威嚴的一面。
戰(zhàn)象臺階也叫斗象臺,位于通王城內(nèi),曾是吳哥國王挑選坐騎、檢閱及舉行慶典儀式的地方。戰(zhàn)象臺階共有三個部分,長約350米,高2-3米,長長的基座上雕刻著多個栩栩如生的大象頭顱和長長的象鼻。 你可以在游覽完通王城中心的巴戎寺后往北走,不遠便是戰(zhàn)象臺階。如果你是從勝利門進入通王城的,那么筆直走就能抵達。 南部的階梯以三頭象為柱,支撐著象頭,象鼻卷著蓮花。在周邊的圍墻上雕有許多印度教的神像及神獅、神鳥、犀牛、河馬等動物,栩栩如生,還能看到關于打獵場面的浮雕。有些雕刻到目前都還算完整,可以看出當時精湛的藝術造詣。
巴普昂寺( Baphuon)是柬埔寨吳哥古跡之一,位于吳哥城內(nèi),巴云寺西北,是11世紀中葉真臘國王烏達雅地耶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 建立的獻給印度教濕婆神的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