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又稱匡山、匡廬,地處
江西省北部,東偎
婺源鄱陽湖,南靠
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聳峙于長江中下游平原與鄱陽湖畔。余邵詩云:“長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廬山風景妍;峭壁陡崖飛瀑布,奇峰秀嶺繞云煙”,廬山多峭壁懸崖,瀑布飛瀉,云霧繚繞。險峻與柔麗相濟,大山、大江、大湖渾然一體,以“雄”、“奇”、“險”、“秀 ”聞名于世。
避暑圣地: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人文圣山:
廬山地區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類活動。長久以來,人們在這里創造了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廬山文化。傳為大禹時所作的《禹貢》及稍后的《山海經 》,均有廬山古稱的記載。公元前126年,司馬遷“南登廬山”,并將“廬山”載入了中國第 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東晉淘淵明、謝靈運、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陸續來到廬山,進行了杰出的文化藝術創作,使廬山成為中國田園詩的誕生地、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此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康有為、陳三立、胡適、徐志摩 、郭沫若等1500余位詩人相繼登山,寫詩4000余首,其中名篇佳作燦若珠璣。
政治名山:
廬山是“以豐富的文化背景和美麗的自然環境并存的世界名勝”。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廬山出現了英、俄、美、法等18個國家風格的別墅近千幢,“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本世紀三十年代,廬山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夏都”。1937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再次上廬山與將介石會談;稍后,發表了抗日的重要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毛澤東三次登上廬山,主持召開了世人矚目的三次中共中央會議。
宗教名山:
廬山“道釋同尊”。公元四世紀,高僧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首創觀像念佛的凈土法門,開創中國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禪師竺道生在廬山精舍,開創“頓悟說”。天師張道陵,一度在廬山修練;道教禪師之一的陸修靜,在廬山建簡寂觀,編撰藏道經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礎,并創立了道教靈寶派。從公元四世紀至十三世紀,廬山宗教興盛,寺廟、道觀一度多至500處。1942年,世界佛教聯合大會在廬山召開。本世紀初,二十余國的基督教教會匯集廬山。至今,廬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廟、道觀、教堂多座。廬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養了廬山豐富的歷史文化,二者交相輝煌映,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廬山作為天下名山的獨特的魅力。
廬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養了廬山豐富的歷史文化,二者交相輝煌映,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廬山作為天下名山的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