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支洲島坐落在三亞市北部的海棠灣內,北面與南灣猴島遙遙相對,南鄰
亞龍灣。四周海域清澈透明,海水能見度6~27米,水域中盛產夜光螺、海參、龍蝦、馬鮫魚、海膽、鯧魚及五顏六色的熱帶魚,南部水域海底有著保護很好的珊瑚礁,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沒有礁石或者鵝卵石混雜的
海島,是國內潛水基地。極目遠眺,煙波浩渺,海天一色。
蜈支洲島東、南、西三面漫山疊翠,85科2700多種原生植物郁郁蔥蔥,不但有高大挺拔的喬木,也有繁茂葳蕤的灌木,其中不但有從恐龍時代流傳下來的桫欏這樣的奇異花木,還生長著迄今為止地球上留存下來的植物,號稱“地球植物老壽星”的龍血樹,寄生、絞殺等熱帶植物景觀隨處可見。臨海山石嶙峋陡峭,直插海底,驚濤拍岸,蔚為壯觀。中部山林草地起伏逶迤,綠影婆娑。北部灘平浪靜,沙質潔白細膩,恍若玉帶天成。 蜈支洲島享有潛水勝地美譽。 早有關蜈支洲島記錄的年代在清朝。清光緒年間,海南有位游方道人吳華存遍游海南諸島,希翼尋訪煉丹修身之處。當他看到蜈支洲島的風光旖旎和山海之間的萬千氣象, 便欲在此結廬而居, 煉丹修身。此事被當時的崖州知府鐘元棣獲悉,隨即前往查看。果見小島風光與風水俱佳,認為如此寶地不應為個人所有,理當造福于民。于是他制止了吳道人的行為,由州府籌資在島上修建了一處庵堂,取名為“海上涵三觀”。供奉的是中國漢字的創始人倉頡,這在國內亦屬罕見,在海南的文化發展史上寫下重重的一筆,常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