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乘車前往鼓樓(乘車時間約30分鐘)
10:30 抵達鼓樓(約1小時)元、明、清時為北京全城報時中心【登鼓樓,看擊鼓表演】祈福納祥(如果遇到特殊原因無法登樓,我社不做其他安排,游客自由活動)。
鼓樓位于北京市中軸線上、鼓樓東大街與地安門外大街交會處。與鐘樓一起,元、明、清時為北京全城報時中心。“暮鼓晨鐘”使全城有序可循。1924年后停止報時,1990年起,每年除夕恢復鳴鐘擊鼓。鼓樓是一座單體的木結構古代建筑物。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項,通高46.7米,通面寬34米,通進深22.4米,檐下有單昂單翹五踩斗,旋于彩畫。
樓底層共有拱券式門八座;南北各三座,東西各一座。北墻東側有旁門,內有登樓石階梯,南北向傾斜45度,共60級,然后拐彎向西,東西向傾斜45。,亦有9級,即攀登69級石階梯方到達二樓。二樓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門窗,四周有廊,寬約1.3米,帶木護欄,望柱高1.55米, 建筑面積為1925平方米。第三層是暗層。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約4米的磚石臺基上,通寬為56米,通進深為33米。南北有磚砌階梯,東西為墁坡路。鼓樓總占地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南側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高約1.25米。
更鼓,為報時器具,置于鼓樓二層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個節氣)。現僅存大鼓一面。這面大鼓鼓面直徑約1.5米,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
日本軍隊所為。鼓樓擊鼓報時,有一定的規律。每晚7時“定更”,擊鼓兩通,共108聲,以后,每個更次都擊鼓兩通108聲,直至五更(晨5時)擊最后的“亮更”鼓。擊鼓也有一定的節奏,至今,北京仍流傳著“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
鼓樓上原有銅壺滴漏一座,但早已遺失無考。載:“鼓樓之銅刻漏制極精妙,故 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制為銅漏壺四:上曰‘
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口安撓神,設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是增添,冬則用火溫之。”當時,鐘、鼓二樓擊鼓撞鐘均以此為度,到了清代改用時辰香計時后,漏壺計時法方廢止。鼓樓是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報時中心,元代的鼓樓在今鼓樓附近名齊政樓,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是元大都的中心;明遷都北京,于今址處重建鼓樓,由于明代南北城墻的變動,使鼓樓偏于城北。民國以后,鼓樓曾一度改名為“明恥樓”,在樓上陳列 了一些圖片和模型等實物,展示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屠殺和搶劫的情形,供人參觀,以示不忘國恥。以后還曾先后辟為“京兆通俗教育館”、“第一民眾教育館”等。1949年后,成為“東城區文化館”的館址,1984年對鼓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在該處設立了“鼓樓文物保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