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建筑與青瓦廟宇,交錯林立;西方醫學與革命思潮,蘊釀成長。中上環是殖民地時代的開端,也是當時華人聚居地,一頁頁老香港的故事,從這里翻開。在這個旅程,您會踏上一些最早建成的街道,走進百多年前開埠初期香港人的生活。在廟宇療愈身心、解決紛爭,參觀香港第一所細菌學檢驗所、第一所警察總部,還有早期的司法重地……很多保留下來的點滴,讓您穿梭時光,沉浸在歲月的韻味中。
水坑口街

水坑口街的英文名字Possession Street,反映了英軍“占領”的歷史。1841年1月25日,英國海軍在這里登陸,開始了香港長達150多年的殖民地歷史。早期中文名稱直接音譯為“波些臣街”,殖民色彩極濃,后來才改為水坑口街。以這里作為旅程的起點,發掘古今中西交融的中環舊街區,便最合適不過。
地址:
香港島上環水坑口街
太平山街

從水坑口街往上走,便到達香港開埠初期華人聚居的太平山街。短短約300米的街道,兩旁排列著眾多古廟,有依樓梯而建的太歲廟、水月宮、觀音堂,也有藏身在巷弄之中的福德宮,各有特色。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鐵皮下香煙裊裊的朱紅色廟宇 ── 廣福義祠。這座于1856年建成的祠,是供街坊供奉先祖的百姓祠堂,亦曾經是患病華人的收容所,并且幫助無數飄洋至此的無依華人,見證了舊時廟宇不一樣的角色。
直至今天,太平山街上幾步一座的廟宇依然香火鼎盛。有人在太歲廟拜太歲祈求順境,也有人到觀音堂“借庫”。就算您沒有拜神的習慣,也可以透過在廟宇里從清朝流傳至今的匾額、神壇等古物,了解悠久的民間風俗。
地址:
香港島上環太平山街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香港醫學博物館

這棟以紅磚砌成的英國愛德華式建筑,標志著香港醫學發展的重要一步。19世紀末,香港爆發疫癥,促使了博物館的前身 ── 細菌學檢驗所的誕生。細菌學檢驗所于1906年啟用,當時是香港第一所專為公共衛生而興建的臨床化驗所,同時亦是有系統的西方醫學漸漸成為香港人生活一部分的印記。建筑物于上世紀70年代完成其化驗所的使命,于1996年活化成現在的醫學博物館。這里更是世界上率先以中西方病理作比較的博物館之一,游走于樹影下的典雅紅磚建筑中,深入認識香港醫學的歷史吧!
地址:
香港島上環半山堅巷2號
查詢:
+852 2549 5123
網址:
www.hkmms.org.hk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

香港的英國殖民地歷史背景,造就了中西薈萃的文化特色,從不同風格的建筑中可窺探一二。于1918年落成啟用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樓高六層,糅合了美國芝加哥建筑風格及中式圓瓦、紅磚墻等建筑元素,是中西融合建筑的好例子。會所由落成至 1966 年間,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部,擁有不少當時最先進的設施,包括全港首個室內運動場、懸空鑊形跑道、室內泳池、市民會堂等,曾經是20世紀初華人聚會的主要場所。
地址:
香港島上環必列者士街51號1樓
查詢:
+852 2540 0526
網址:
bsc.ymca.org.hk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文武廟

繼續沿樓梯街而下,很快就會看到一幢綠瓦屋頂的古廟 ── 文武廟。文武廟估計建于1847至1862年間,由文武廟、列圣宮和公所三幢建筑物組成。文武廟主要供奉文昌及武帝,列圣宮用作供奉諸神列圣,而公所則為當時華人議事及解決紛爭的地方,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在開埠初期,政府準許華人于文武廟內進行民間習俗“斬雞頭,燒黃紙”,作為宣誓儀式。
這座兩進三開間式歷史建筑保留完好,鑄于1847年的銅鐘、造于1862年的官轎、屋頂的花崗石柱支撐、花崗石門框、木雕匾額、壁畫等,處處顯示精湛的傳統工藝。
地址:
香港島上環荷李活道124至126號
查詢:
+852 2540 0350
百子里公園

在中上環一帶游走,您會發現不少孫中山遺留下來的革命印記,當中百子里公園屬于“孫中山史跡徑”其中一站。這里位置隱秘,卻又四通八達。1892年3月13日,楊衢云和謝纘泰等在公園旁的百子里1號創立了輔仁文社,以“開啟民智”為宗旨,為革命志士提供聚會議事的場地。1895年初,文社與孫中山的興中會合并。同年2月21日,香港興中會正式成立。
如今的百子里公園入口處及小巷梯級是公園采用階梯式布局,按照時序逐層介紹革命歷史。白墻面、黑框架和欄桿,配以漏空設計,讓前景與背景層疊顯現,將歷史與景觀合而為一。
地址:
香港島中環百子里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大館

“大館”是昔日警務人員和公眾對前警察總部以至整個建筑群的簡稱,在19世紀中葉發揮著警署(執法)、裁判司署(司法)及監獄(懲教)的功能,是當時香港的法治核心。
除了獨特歷史意義外,這些建筑本身也很有看頭:前中區警署建筑群的警察總部大樓采用新古典復古設計,十分壯觀;建于1862至1864年間的營房大樓最古老,羅馬式的拱門相當突出。這些建筑物內更設有獨立通道,方便押解囚犯進出裁判司署、警署及監獄之間。
目前,“大館”建筑群正在整修中,活化后將成為集歷史、文化、藝術等元素于一身的綜合休閑空間,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地址:
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10號
網址:
www.taikwun.hk
砵典乍街

就在“大館”附近的砵典乍街、閣麟街一帶,則留下了昔日平民百姓的生活痕跡。在砵典乍街上行走,您一定會留意到腳下一塊凹、下一塊凸的石板樓梯。在19世紀,這樣設計是有原因的:街道連接山上的荷李活道及山下的干諾道中,其中部分路段頗為陡峭,用石塊以凹凸有致的形式鋪設路面,既能讓每天來往的路人以及抬著轎子做生意的轎夫更為輕松的上下山,又能讓雨水順著石頭瀉走。正是因為這樣的獨特設計,所以本地人習慣稱砵典乍街為石板街。
砵典乍街兩旁聚集的攤位同樣有歷史:這些排列整齊的小店鋪最初只售賣一些生活必需品,又或提供修補鞋履、鍋具、改衣等服務。時至今日,許多排檔已轉為售賣各種節日服飾或手工藝品。
地址:
香港島中環砵典乍街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年華時裝公司

一部由王家衛執導的《花樣年華》,為藏身于中環閣麟街的年華時裝公司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這間創立于1965年的旗袍老字號,負責了電影中部分的旗袍戲服。走進年華時裝公司,一襲襲手工精細的華麗旗袍叫人眼花繚亂。店主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旗袍是香港女性的日常服飾,領口設計、裙擺長短,以及布料花式,都會隨著潮流而改變。
地址:
香港島中環閣麟街38號
查詢:
+852 2544 2456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香港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