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的空氣,經典的建筑,蜿蜒的街道,純凈的海風,耳邊不時傳來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還有人們爽朗暢快的歡笑聲,嬉鬧聲。鼓浪嶼,一座身處喧囂之外的寂靜之島,這里沒有密不透風的鋼筋水泥高樓大廈,沒有令人窒息的車水馬龍擁擠人潮,一切都那么優雅溫婉,悠然自得。喜歡安靜的你,可以在七里海邊吹海風邊喝功夫茶獨享專屬的釋然;喜歡獵奇的你,可以登上月光巖穿過筆山洞踏上鼓浪石,找尋不為人知的“新大陸”。邂逅鼓浪嶼,讓夢想照進現實。
魂牽七里海
其實到鼓浪嶼,不只有娜娜家、張三瘋、潘小蓮,靜下心慢慢走,就會發現,轉角別樣美好。在龍頭路吃飽喝足過夠血拼之癮后,漫步到遠離商業區的七里海邊,吹著清新純凈的海風,傾聽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獨享專屬的釋然。七里海,遠離喧囂,憑海臨風,在靜謐中沉醉。
七里的海水不一定最藍,沙灘不一定最軟,但卻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讓你置身其中流連忘返。這里沒有密不透風的鋼筋水泥高樓大廈,沒有令人窒息的車水馬龍擁擠人潮,一切都那么悠然自得,安逸舒適。放眼遠眺,碧海藍天與碼頭紅頂相得益彰,遠山近水間寫下流動的浪漫。隆冬時節,跟北方的刺骨寒冷相比,鼓浪嶼可謂溫暖如春。七里的美華浴場海灘四季開放,盛夏的時候人氣最旺,好多度假的人們都會來曬曬太陽,游游泳。喜歡重口味的還可以體驗海上快艇、海上摩托、海上飛傘,刺激又好玩。愛運動愛健康是島上居民一貫堅持的傳統,所以就算是冬天,也會有很多人來這里冬泳。
七里碼頭旁邊就是鼓浪石,漲潮的時候海浪拍擊在礁石上就會發出雷鳴般的巨響,據說“鼓浪嶼”就是因鼓浪石而得名。當地的朋友告訴我,并不是只要漲潮就能聽見鼓浪聲的,而必須是海浪拍在礁石的某個特定部位才能發出像打雷一樣的聲音。臨走前一天傍晚天空陰霾,我坐在旅館院子里跟朋友喝茶,突然聽見“轟”地一聲巨響,當是打雷就沒在意,沒想到朋友說這就是鼓浪石發出的聲音。太神奇了!幾塊其貌不揚的礁石竟然有如此“神功”,著實讓我開了眼界。離鼓浪石不遠就是鼓聲洞,它是全島最小最短的山洞。山洞里燈光昏暗,不時有拉著板車喘著粗氣的車夫從身邊經過,頭戴斗笠的當地婦女三三兩兩結伴回家,還有街頭藝人陶醉的獨自彈唱。山洞雖小,卻濃縮了人們的生活百態,別有滋味。
如果你想要肆意地放空、發呆、消遣,那么不妨去七里香舍小住幾日,獨享身在世外逍遙自在的暢快。在這里,依山傍海,樹影婆娑,鳥語花香,聽鼓浪石,坐竹藤椅,泡功夫茶,賞夕陽西下,別有一種靜逸。七里香舍的整體風格融合了中式和東南亞的設計元素,古樸自然卻不失個性,和式禪意與熱帶風情融合得恰如其分,不華麗,不做作,有自己的風格和品位。住在這里,一到晚上我就喜歡繞著院子四處溜達,看到有趣的物件總想把弄下,精致的角落令人百看不厭。因為地理位置相對私密,游客較少,所以七里香舍漸漸成為明星名人休養度假的首選。據說去年夏天,高曉松就在這里閉關搞創作。我運氣不錯,訂到了高曉松住過的房間,沾沾文化人的氣息,讓自己也受受熏陶。話說提到七里香舍,就不得不提兩位大明星——林小七和小耳朵,它們是七里香舍收養的兩只非常可愛的小狗。林小七是這片海灘小狗界的老大,特慷慨,沒事兒帶著“哥們姐們”回來共享它的狗糧,要么就仗義地出去打架替“兄弟”平事兒,名副其實的“七里一哥”。小耳朵是林小七撿回來的,文藝范兒,沒事就喜歡搞搞沙雕環島散步什么的。幾乎所有住店的客人都特別喜歡它們兩個,尤其是小朋友,最喜歡跟在它倆后面轉圈圈玩。最好的旅行莫過如此,興起的時候盡情趕海踏浪,慵懶的時候愜意憑海臨風,任時光飛逝。
小島新發現
旅途中靜下心放慢節奏隨性地游走,就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新奇發現,現實的風景遠比任何一本旅行書描寫得都要豐富精彩。
鼓浪嶼有數不盡的清幽小徑,彎彎曲曲,串起一處又一處的風景。雞山路是我特別喜歡的一條小徑,拾階而上,隨便一抬頭就是幾百歲甚至幾千歲高齡的老榕樹“罩著”你,一下子就找回了童年時榕樹下玩耍的美好感覺。路旁一束樸素的花叢中掩映著基督教會墓園的入口,放眼望去,先人之墓至今仍舊保存完好。墓地長滿了蔥郁的青草,像是被修剪過一樣齊整。虔誠的基督信徒在此安魂,神靈始終與他們同在。繼續往上走,不遠處便是筆山公園。昔日的筆山公園青山綠水人頭攢動,曾是老人孩子最喜歡的游樂園。如今已經徹底荒廢了,雜草叢生,枝枯葉敗,滑梯和蹺蹺板生滿了銹漬,幾乎看不到什么人,只有些畫家仍然鐘情于此,默默用畫筆記錄這最后的蒼涼。如果你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那一定要去筆山公園附近的三一堂。如果那天恰好是星期天,那就更加適合了,你會聽到閩南語唱詩班獨特的贊美詩。這絕對是獨一無二的鼓浪嶼風情。
沒想到小小鼓浪嶼竟然是個藏奇納寶的地方,有3處山洞不說,每個山洞還各有千秋:龍山洞最長最大,鼓聲洞最小最短,筆山洞最奇最怪。要說3個山洞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筆山洞,就在筆山公園下面,從三一堂出來不遠就是。筆山洞幽深的隧道里畫滿了各種各樣的涂鴉,卡通的寫實的,素描的彩繪的,抒情的整蠱的,豪放的婉約的,走一圈下來絕對讓你看得目眩神迷。只是,在驚嘆民間如藏龍臥虎般有這么多能人的同時,我也不禁納悶:難道現如今流行出門隨身帶各種顏料和畫筆么?
但凡到鼓浪嶼的游客都會沖去日光巖看全島風光,就那么大點地方擠滿幾十號人,真沒法想象從后腦勺縫兒里窺見的風景能好到哪去。為躲避人潮,當地朋友帶我去了燕尾山附近的月光巖。“月光巖”得名并非官方認證,而是民間流傳。在地圖上,是找不到月光巖的,甚至本地人,也不愿告訴你,因為大家都想保留這塊未被踏過的領地。還有即便找到了,也得小心在里面迷路。那么何嘗不把找到月光巖當成是在鼓浪嶼最好的驚喜呢?月光巖是鼓浪嶼僅次于日光巖第二高的地方,在這里全島海景盡收眼底。放眼望去,碧海藍天,綠樹紅花,一陣清風拂面,仿若飄飄成仙。來月光巖十有八九能遇到一位和藹健談的老伯。老伯一年四季都喜歡呆在這里,夏天的時候晚上來,喝茶乘涼看星星,冬天的時候白天來,看書喝茶曬太陽,要多愜意有多愜意。這就是月光巖,沒有人頭攢動,沒有推搡擁擠,和老伯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從黃昏到日落,一時一風景,怎么看都不會膩。
如果雞山路、筆山洞、月光巖被列為鼓浪嶼小眾去處的話,那么“船屋”應該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著名地標。船屋的這一帶是鼓浪嶼最安靜、最自然的地方,也是最有鼓浪嶼味道的街巷之一。在街巷里走,常常把手往頭上一伸,就能拉到老榕樹垂下來的樹枝。不過,能真正得以一睹船屋內廬山真面目的卻少之甚少。原因有二,一來船屋地處深幽巷弄,遠離商業區,一般游客很少能找得到;二來它是島上唯一關門做生意的客棧,除非住客否則謝絕參觀,所以就算路過也會誤以為是一棟普通民宅而與之擦肩而過,由此也更增加了幾分神秘色彩。“船屋”建于1920年,由八卦樓的建筑師郁約翰設計,它因造型像一艘正待遠航的海輪而得名。登上四層屋頂遠眺,蔚藍大海和廈門全景盡收眼底。這處傳承三代人的老宅,是鼓浪嶼最古老的別墅之一,沉淀的歷史注定了它的氣質和韻味,如世外桃源,生機盎然,靜謐安逸。靜靜地坐在花園中,伴著滿圍墻盛開的三角梅,聽竹林婆娑,觀池塘魚影,打古井里的清泉泡一壺傳統的功夫茶,品味心情,品味原汁原味的鼓浪嶼……
鼓浪嶼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