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一個值得去的地方,如此的景色自然是要去看一看玩一玩,如果您選擇這個過年去臺灣,那么就請您不要錯過這篇文章,正所謂入鄉隨俗,下面就為您介紹臺灣人過年習俗知。臺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

臺灣是一個值得去的地方,如此的景色自然是要去看一看玩一玩,如果您選擇這個過年去臺灣,那么就請您不要錯過這篇文章,正所謂入鄉隨俗,下面就為您介紹臺灣人過年習俗知。
臺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一般從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
尾牙
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臺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
送神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戶戶舉行祭灶活動,歡送灶神及其他諸神上天。
灶神俗稱“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護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九天東廚煙主”。
灶神并無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門上貼一張灶神神媽。送灶時,將神媽揭下焚化,并另外焚燒一個用竹蔑扎的紙糊馬兒,做為灶神回天的坐騎,還要準備一點黃豆、于草、做為灶神長途跋涉所需的干糧、草料。然后焚香、叩首并在灶炕里抓幾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哺哺叮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點燒爆竹,歡送灶神起駕升天。人們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臨別贈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湯圓、麥牙糖、豬血糕等又甜又粘的東西,無非是要封住灶神爺的嘴,少說壞話。
清屯(大掃除)
送完神后,家家戶戶就開始舉行“大掃除”。臺灣人相信,平時家里的器物都有神靈司掌,神案、神位、香爐都不得擅自移動,只有等諸神返回天界后,才能徹府大掃除。大掃除當然有除舊迎新之意,在臺灣還有句俚諺:“清后才會富”,即只有清掃房屋才有發展。如果家里在此年中因為有人喪亡,就不能大掃除,據說灰塵會進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粿
大掃除完后,就要準備做年粿,而且必須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發粿”、“咸粿”、“菜包”等。臺灣有一首年粿歌,生動地概括了年粿的含義:“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蘿卜粿(菜頭粿)吃點心。”甜粿是過年最主要的年粿。發粿則要發得好才會發財。菜包因內有包餡,所以能包金。蘿卜粿(菜頭粿),是取其“好彩頭——好兆頭”之意,可當點心之用。喪家是不能隆重過年的,不能做甜粿。由親戚送,受贈者大都以橘子當作回禮。
除夕
辭年、避債戲、圍爐、守歲等。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臺灣年俗中最重要的一個日子,習俗也相當多。先辭年,布置“廳頭”,即在奉祀“觀音媽”和諸神像的大廳上,換新版畫和聯軸。到了下午舉行“辭年”儀式。在供桌上盛設五牲及各種年粿供奉諸神,然后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禮,以表示感謝這一年來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并祈求新年更多的賜福。神桌前還要供“春飯”,即盛有飯的小碗,飯上插上用紅紙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飯春花”,這個飯叫“過年飯”。(在閩南語中,“春”與“剩”諧音,意思即怎么吃也吃不完,還有剩余)。桌前還擺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紅棗。紅棗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來,有句俗話“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后,還要燒金紙、放爆竹,才算結束辭年儀式。
圍爐、除夕之夜
也叫過年夜,出外謀生的家人,都要趕回老家來團聚,如果無法趕回,就要空出一個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團聚。全家一起圍著桌子吃一年之中最豐盛的菜肴,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爐,爐邊置一些銅錢,以示溫暖如春,財氣旺盛。圍爐時所吃的一般都有象征意義。如一定要吃“長年菜”(芥菜做的,表示長壽)、“韭菜”(“韭”與“久”諧音,吃的時候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不橫吃,不咬斷,年壽才能“久久長長”)。此外,還要吃蘿卜(即菜頭)表示好彩頭;吃“全雞”,表示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蚶”取其繁殖力強之意,吃完后蚶殼要放在床下,表示會生蚶子蚶孫;吃魚丸、蝦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與元諧音,三元即是狀元、會元、解元);吃所有的菜均不用刀切細,應以原形煮食。
吃完之后,年長者要給年少者“壓歲錢”,然后全家圍坐在爐邊,說說笑笑,通宵不眠,謂之為“守歲”。據說如此可以祈求雙親長壽,所以又叫“長壽夜”。“不睡”的閩南語是“不睏”,而“睏”與“困”諧音,所以“守歲”也是靜待一個“不困窮”的新春來臨。
臺灣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