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位于九龍半島西部,是新移民較多的一區。電影《桃姐》就在這里取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里制造業與家庭式輕工業興盛,而石硤尾工廠大廈就是這些“山寨廠”的集中地。后來工業北移,導致了深水的一次“將死”。此后,這里開始用文化產業重新激活老社區。作為一個“上樓”藝術村,如今也是迎來送往。
深水埗位于九龍半島西部,是新移民較多的一區。電影《桃姐》就在這里取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里制造業與家庭式輕工業興盛,而石硤尾工廠大廈就是這些“山寨廠”的集中地。后來工業北移,導致了深水的一次“將死”。此后,這里開始用文化產業重新激活老社區。作為一個“上樓”藝術村,如今也是迎來送往。
將死才被記起
“你是特意來這里的嗎?”實驗劇團“啦啦隊”的監制陳小姐問我,好像這個地方如果不是有心,很難有一場偶遇。的確,如果不是友人帶我來深水埗區研究公屋制度,恐怕我就會錯過這個略顯偏門的老港社區,也不會探訪這個位于白田街的老建筑——現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

原來的廠房現在的JCCAC 工作室
在四面純黑、由天井改造的“黑盒劇場”里,和眾街坊看著劇團新戲,就像一場先鋒家聚?!蚶?,兩個女人扮演原子彈,用粵語探討著死亡與紀念:“你怎么不去死?不死,誰會記得你。”這一句暗合了深水埗的命運,它是“將死”了幾次,才被人記起,然后復活的。
深水埗位于九龍半島西部,行政區劃包括了石硤尾、荔枝角、長沙灣等,是新移民較多的一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里制造業與家庭式輕工業興盛,而石硤尾工廠大廈就是這些“山寨廠”的集中地。麥兜媽媽般勤奮的女工,在這些地方塑造出了香港精神。后來工業北移,導致了深水埗的一次將死。工廠倒閉,大廈空置,行人稀少,居民失業。
上一頁12下一頁
2008 年,石硤尾工廠大廈被活化成藝術中心重新開放,文化產業重新激活老社區。中心的設計盡力保留原石硤尾工廠大廈粗樸特色,地面仍是“石屎”質地,進出電梯迎面就是當年的機床,如現代雕塑般擺放,原有的廠房名字也多被保留。引進實驗劇場、藝術家和藝術機構后,這里變成了一個“上樓”藝術村,如今也是迎來送往。
有人情味的公屋
看完戲,我決定就近去正在保育的公屋美荷樓看看。從工廠大廈出來往西南方向走, 經過幾座色塊剝落的老屋,抬頭看窗口伸出來的晾衣桿和護老院招牌,才反應過來,深水埗也是電影《桃姐》的取景地,電影里特意拍到的路牌“醫局街”也在附近。這個角度的深水埗,的確像一個老去的社區。它是公屋區,但發跡的年輕人已經搬出,剩下許多60 歲以上、享有公屋回收豁免權、不愿去新社區的老人。“這是不為人所熟悉的香港,我覺得這地方的居民與商戶之間充滿溫情,很有人情味。”導演許鞍華說。如電影,老港公屋里的人情味在安老院里,正以另一種方式在深水埗延續。

深水的公屋和護老院是電影《桃姐》的取景地
公屋,伴隨著香港本土意識覺醒的七八十年代一起演化,成了一代人放置集體回憶的空間,是那代移民培育香港身份認同土壤。所以當公屋進化得更像現代小區的時候,有人反而說: 這些演變不就是現代化和個人主義的結果嘛,讓人們疏遠!公屋的出現,直接原因是1950 年代那場幾乎將深水埗置于死地的大火。那時深水埗還是一片移民集中的棚屋區,大火讓5 萬多人流離失所,港英政府不得不制定針對中下階層的住房政策。
深水埗因此成為香港公屋制度的試驗田,社區和生活希望一起就地復活。美荷樓是現存的最后一座H形徙置大廈,是大火之后建起的第一批公屋,同期公屋清拆重建,而它作為香港公屋計劃開始的標志保留,2008 年透過“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轉化成青年旅舍?,F在的美荷樓還包得嚴嚴實實的,只有大幅藍圖掛在正面,保留了當年的質樸,原有的中英樓名也仍在外墻上。旅舍預計年底運營,除了更新消防設置、增加無障礙通道外,原是公共空間的中座大樓,將設透明觀景電梯,屆時二樓還會有“美荷樓生活館”,展覽當年的公屋生活,也有“美荷樓舊居民網絡”計劃,尋回老鄰里和老故事。
上一頁12下一頁
香港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