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不同尋常的觀光攻略,武大。關于老齋舍的故事很多。首先,宿舍門洞按照《千字文》頭四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老齋舍分列十六齋。其次,為了紀,武漢旅游、游記攻略,武漢旅游景點,武漢好玩嗎,武漢在哪里,武漢有什么好玩的,武漢怎么去,武漢怎么走,武漢住宿,武漢景點景區
關于老齋舍的故事很多。首先,宿舍門洞按照《千字文》頭四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老齋舍分列十六齋。其次,為了紀念“六一慘案”中犧牲的三位學生,老齋舍三拱門依次名為如豐門、至德門、鳴崗門。另外,樓頂平臺右側,老數理學院旁有著名學者聞一多的雕像,圖書館兩側分別有武漢大學第一任校長王世杰、第二任校長王星拱雕像。兩旁松柏成蔭,莊嚴肅穆。
新浪旅游配圖:老齋舍 圖片來源:@守望珞珈站在平臺邊緣極目遠眺,視野開闊,觸目盡是滿山蒼翠,令人心曠神怡。腳下便是櫻花大道,每年三月,如潮的人群蜂擁進武大賞櫻,有本地市民,也有專門乘坐高鐵從廣州等地趕來的,人潮涌動,煞是壯觀。花事正盛的時候,滿樹緋紅的輕云,人在高處,儼然縱身云端。而櫻花樹間,還有十來株高大無比的銀杏直插云霄。深秋時節輝煌燦爛,加上遠處山形曼妙,不同樹種的樹冠或仍青翠欲滴,或已青黃相間,或已枯黃焦脆,或者干脆鮮紅勝火。層巒疊嶂,形成色彩濃烈的山水畫。此等美景,實在是比櫻花更勝一籌。只是名氣沒有櫻花大,慕名專程前來者少。因此,秋天逛武大其實是個更好的選擇哦!
從櫻園老宅舍拾級而下,橫穿櫻花大道,一片遍植花木的山坡便是傳說中的“情人坡”了。不少大學都會有情人坡,正如名字所說,情人坡就是情侶們談戀愛的好地方。武漢大學的情人坡在武漢高校學生中很有名氣,因櫻園老齋舍曾經長期作為女生宿舍,校園情侶相約多在此處,故而得名。這里有數株遮天蔽日的樟樹,還有水杉、木槿、桃花、紅梅等等,即便夏天,這里也陰翳涼爽。
新浪旅游配圖:“九一二”操場 圖片來源:@武漢大學官方微博 情人坡底有一條與櫻花大道平行的東西向林蔭大道,沿著大道向上走,便是“九一二”操場。1958年9月12日,毛澤東在這里接見了武漢大學師生,因此得名。但實際上,它的歷史要悠久得多。自有珞珈山武漢大學,便有這座操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后,武大西遷至四川樂山,校舍借為軍用,蔣介石、馮玉祥、國民黨時任主席楊森等軍政要員都曾在此閱兵。
“九一二”操場位于兩座山頭之間的洼地,北邊的山頭便是櫻園老宅舍和理學樓所處的獅子山,南邊便是老工學樓(現為行政大樓)所在的珞珈山。理學樓也是櫻園老建筑的一部分,是一座擁有拜占庭風格的主樓。穹窿圓屋頂顯得格外獨特,師生們戲稱其為“碉堡”。圓形的屋頂與南面工學院的方攢尖頂兩相呼應,象征天圓地方。從這個概念來看,武大的建筑是很講究,既有東風的建筑形態,也包含了西方的建筑架構。
新浪旅游配圖:人文館 圖片來源:@守望珞珈東邊的一道山梁上,矗立著的白色大樓是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逸夫樓(現為文學院和歷史學院)。操場西邊看臺外,一排高大的法國梧桐尤其美麗,樹冠遮陰極廣,枝條低垂,傍晚時分光影婆娑,攝影愛好者千萬不能錯過此時此景。操場巧妙地利用了地勢,既平整開闊,又有周邊建筑群的襯托。清晨和傍晚漫步此處,既能感受到老建筑帶來的歷史滄桑,撫古惜今,慨嘆人世;又能為身邊青春學子的年輕活力所感染,恨不得振臂疾呼少年中國之重生。其間滋味妙不可言。
從“九一二”操場最南端的主席臺拾階而上,在工學樓門口向左轉,依次經過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文學院(即逸夫樓)、新聞與傳播學院,回到櫻花大道的一端(體力不好的話,也可以直接從操場的北端走上去)。再沿著右手邊的一道下坡路走下去,便是湖濱校區。這里多為學生宿舍,還有湖濱食堂。食堂門口的轉盤處,右轉是楓園,左傳便是凌波門。出了門,眼前就是煙波浩淼的東湖了。
新浪旅游配圖:東湖 圖片來源:@守望珞珈親愛的朋友,你還記得東湖畔的凌波微步嗎?網絡上瘋傳的“夏天到武漢來看海”之“凌波微步”一景,便在此處。每逢暴雨,東湖漲水,凌波門外湖畔的游泳棧道就被湖水淹沒,人行走其上,遠遠看去就像走在水面上。身旁沙鷗翔集,漁船來往,煞是有趣。只可惜近年來出于安全考慮,校方已經禁止下湖游泳,拆除了棧道的一部分,游客們只能望湖興嘆了。但是不要緊,湖光山色依舊。出凌波門向右轉,沿著湖畔的林蔭大道漫步,別有一番味道。湖邊市政新建了親水平臺和觀景點,也是風光攝影的好去處。
沿途左手邊是東湖,右手邊是武漢大學的圍墻。走上四五百米,又有一個校門,便可再次進校園啦!這就是我們這份攻略的獨到之處:前面幾站是常規項目,是幾乎所有游覽武大的游客都必到的地方。然而那樣只能盡覽山色,無法親近湖景。武大依山傍水,少看了一樣,豈不可惜。當然了,如果實在體力不佳,這一線路或許長了點兒,那樣的話,也可以在這一站開頭的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門口向右轉,游覽了那里的小櫻花園和工學樓建筑群之后,在珞珈山莊的門口向左轉,下坡到楓園去,在藝術學系門口與游覽完東湖的同伴會合。
新浪旅游配圖:老十八棟 圖片來源:@一樗從藝術學系背后的小路走上去,是珞珈山的北麓,這里是武大校園的最東北端,距離西南端的校門最遠,也最偏僻。這里基本上還沒有開發,周圍都是參天大樹,灌木叢生,頗有原始森林的感覺。但是走上半山腰,就能發現別有洞天:山腰密林之中,居然參差錯落著十幾棟小別墅!這里就是久負盛名的老十八棟了。老十八棟是矗立在珞珈山東邊南坡的三排西式小洋樓,共18棟,建于上世紀30年代初,總共有8個單棟和10個雙棟,也就是說可住28戶人家;后來又增建了3單1雙4棟房子,加起來就是30多戶。
這是“教授中的教授”所住的,也就是說,只有校長、教務長、文法理工農醫各院的院長及部分系主任,才能住進來。歷數大師,第4棟住過范壽康、陶因、劉乃誠、鐘心煊等人,第5棟住過郭霖和蔣思道,第六棟住過繆恩釗、高翰,第7棟住過陶延橋、李儒勉,第8棟住過王星拱、皮宗石、劉正經,第9棟住過查謙、余熾昌、吳維清和席魯思,第10棟人氣最旺,先后住過湯佩松、方重、陳鼎銘、吳于廑以及劉炳麟和查謙,第18棟則分別住過三任校長王世杰、王星拱和周鯁生。
或許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十八棟,也真不覺得它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在上世紀30年代,它的環境之雅、門檻之高是有名的,郭沫若曾譽稱其為“物外桃源”。很多人垂青這片人間樂土,據文學院老教授蘇雪林回憶,當時從十八棟到老齋舍教學區,步行至少需30分鐘,且一路翻山越嶺。為了讓名教授們輕松上課,學校專門開通了定時往返的交通車。這在30年代實屬豪華。須知,直到解放初期全武漢市總共也只有150輛汽車。
1937年抗戰爆發,武漢成為事實上的戰時首都。國共兩黨展開合作,國立武漢大學一時間名人薈萃。周恩來、郭沫若、康澤、黃琪翔等國共兩黨要員都住過十八棟,斯諾、史沫萊特等外國友人也曾來造訪。 蔣介石和宋美齡則住在不遠處的半山廬。 據當事人回憶,“周恩來與蔣介石常常在散步的小路上碰到,共同商討國家民族大事,相談甚洽。”建國后,十八棟的人丁日漸稀少,衰敗、落魄、凄涼, 直到90年代,老十八棟已經破敗得不成樣子,幾成鬼屋。
直到近幾年,武漢大學才將老十八棟翻修一新,改造為城市設計研究總院的辦公樓,周邊樹木叢林也整飭清理,老十八棟這才重新煥發生機。時至今日,這里仍有不少人文愛好者和攝影愛好者踏訪,在看似普通的灰磚小樓之間俯仰感悟。沿著老十八棟山間的小路,一路向西,便又回到了人煙稠密的櫻園、梅園一帶。餐飲、交通均很方便,休息一番,這一趟武大之行便可功德圓滿啦!
武漢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