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詩意醇濃安徽尋詩之旅。皖南從來詩意醇濃,巨星閃耀。池州、宣城等至今仍在使用的地名頻繁出現在唐詩宋詞,謝眺、李白、杜枚、沈括、梅堯臣、文天祥等文豪先后任守、出生,安徽旅游、游記攻略,安徽旅游景點,安徽好玩嗎,安徽在哪里,安徽有什么好玩的,安徽怎么去,安徽怎么走,安徽住宿,安徽景點景區
皖南從來詩意醇濃,巨星閃耀。池州、宣城等至今仍在使用的地名頻繁出現在唐詩宋詞,謝眺、李白、杜枚、沈括、梅堯臣、文天祥等文豪先后任守、出生或到此游歷,誕生了眾多千古名篇。這里山也不高,水也不急,這不得不讓人生出一探究竟的欲望,看看讓那些詩詞大家寫出不朽絕唱的地方到底是怎樣的一方水土!好在這些地方均屬旅游意義上的冷門,人肯定不多,于是懷好奇,趁中秋國慶長假,駕車開始了自己的尋詩之旅。
六尺巷寬容之得
早起早出發是我的習慣,一來車少,二來神清。當大部分人還在睡夢中的時候,我已駕車駛入野外的高速公路了。穿過貼著地表的薄薄晨霧,迎著微黃柔軟的晨光,遠山近樹、野草稻浪交替變幻艷麗的色彩,盡情展示金秋的喜悅,我的心情也在這自然的田野里輕輕搖晃。許是心情舒暢的緣故,本該由安慶直接開往池州,可車卻開過了高速路口,心想過就過了吧,反正高速公路也不能調頭,保持好心情從別的路徑走。正自我寬容自己的“過失”,“桐城二十六公里”的提示牌告訴我距桐城不遠了。聯想到明朝由高攀龍、顧憲成領導的文學桐城派,清朝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六尺巷的故事,我臨時決定到桐城一游。這就是自駕游的好處。
六尺巷的詩 攝影:虎墩崔老師剛近中午就到了小小的桐城。按照路人的指引,六尺巷就在眼前。這是一條長約百余米寬為六尺的巷子,南端巷口外的大樹旁豎一刻著“六尺巷”的石碑,巷口矗立著一座高約三丈的漢白玉牌坊,上刻“禮讓”二字,昭示著六尺小巷的文化內涵;兩旁頂著青瓦的灰磚墻高約八尺,巷道由鵝卵石鋪就,墻頭外的樹冠在巷子上方枝葉相交,為步行其中的人們帶來絲絲陰涼;巷子的北端外有一藝術化的石刻,上面草書刻就張英的那首詩:“一紙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世居桐城,其府第與吳氏為鄰。吳氏擴宅起屋,越用張家院基,張家人千里弛書京城,想讓張英動用官府力量制止。張隨修書“讓他三尺”。吳人感服其寬容之德、禮讓之美,亦退讓三尺,隨有了現今的六尺巷。
頗具調侃韻味的是,當張英感慨“不見秦皇猶見長城”時,現如今他家的“長城”及吳氏豪宅均已不見蹤影,代之以一旁的榮軍醫院,一旁的跳雞走犬的民居。留下來的只有他寬容禮讓的美德。
相關閱讀:桐城:深邃歷史 文風昌盛
帶雨的杏花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天下午五時,我來到了池州的杏花村。
杏花村詩人杜牧出任池州刺吏期間,曾攜官妓程氏于清明時節,迎紛紛細雨踏青賞花,爾后在黃公酒壚品酒遐思,遙望窗外,春雨如煙,觸發詩興,乃作千古絕句《清明》。
眼前的杏花村是否真是千年前的杏花村或許不言自明,但有資料證實確在此地。當年釀酒大師黃廣潤取水釀酒的“香泉井”至今保存完好,不同的是其上加蓋了作為保護設施的房子,黃公井不能再飲風餐月了。如今杏花村已被妝成公園,里面用從民間搜集來的古磚老瓦增建了“六朝長廊”、“黃公酒坊”、“吟詩臺”、“漁歌埠”、“懷杜軒”等景點。盡管我知道這其中有不少是后人的杰作,但我寧愿相信她是真的,徜徉其中,體會杜牧當年的種種況味。
釀酒中離開時,我看到坐落在公園大門內側、疊加在一起的大號酒壇中,還汩汩地流淌著“黃公美酒”;大門外作為杏花村標志騎牛牧童用他那恒久不變的姿勢吹奏著人們心中各不相同的牧牛曲,遙指著不同人心中不同的杏花村。我想,如能于細雨如霧的初春,攜可意紅傘,踏青沐霧,昵言品情,杏花醉酒,詩村留芳,定是人生勝景!
次日清晨,我來到了池州老城的秀山門城樓,這里已被辟為秀山博物館,正在維護,不能登樓參觀。站在門外,遙望樓閣,秋浦樓三個大字清晰入眼。我知道,之所以叫秋浦樓是因為池州有秋浦勝景,并不是因李白寫了十七首“秋浦歌”組詩,但仍使我想起了其中一首描寫秋浦冶礦工匠的一首小詩:“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相關閱讀:池州清新文化游
安徽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