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溪燒火龍起源于南宋。先民們根據“龍現武陽赤水”和一些民間傳說,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經過不斷改造、豐富,黃龍溪的“火龍燈舞”逐步得到了完善,成為全國著名的“火龍之鄉”。
黃龍溪燒火龍起源于南宋。先民們根據“龍現武陽赤水”和民間流傳的關于主宰光明與黑暗的“燭龍”與主管風雨的“應龍”神話及“龍生九子”的故事,在“舞龍”這個圖騰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經過不斷改造、豐富,黃龍溪的“火龍燈舞”逐步得到了完善,成為全國著名的“火龍之鄉”。
傳統的龍舞節慶時間,一般安排在新春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正是人們喜慶豐收迎接春天來臨的美好季節。火龍燈舞除了火龍以外,人們還在前面安排排燈、宮燈以及象征水底世界的蟹、魚、蝦、蛙等燈,使火龍燈舞更加熱鬧,具有逼真的效果。除此之外,還輔以各類五彩繽紛的燈幅、燈牌和樂器伴奏,使整個龍舞喜氣洋洋。 出燈時,先由一隊身著道袍的司儀引導火龍隊來到河邊,然后由道士做法事安置水神、土地神,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們的生活幸福美滿,最后再“請龍出海”,開始一年一度的熱鬧燈舞。
作為遠近聞名的火龍,除了龍嘴能夠噴射熾熱的火焰,觀眾們還可以用煙花噴燒舞動的龍身和舞龍的藝人,煙火噴射得越是密集和明艷,舞龍藝人的舞蹈就越會精神抖擻、興致盎然,好像特別喜歡在飛濺的火星和濃密的煙霧中翩翩起舞一樣。據說,黃龍溪火龍燈舞所用火藥,是由秘密配方制成,特點是熱量低,火焰艷麗,耀人眼目,噴射有力,卻不傷及舞龍藝人的身體。 “歲歲春節燒火龍,煙花遍地樂融融。一任火焰高百尺,龍騰人歡氣勢雄。”在喜慶吉祥的氛圍和歡樂的海洋中,龍舞帶給人們振奮的精神和歡樂的情緒,到處是一片光的幻影,人的歡笑。待到持續十多天的火龍燈舞結束以后,舞龍的藝人們還要把火焰燒殘的各種燈具和龍身放置在河邊,舉行燒火龍儀式,然后再把灰燼送入水中,回歸龍宮,于是整個儀式圓滿結束。
黃龍溪火龍燈舞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川西文化風格,是成都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民俗群眾文化活動之一。1996年,黃龍溪獲得“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2001年黃龍溪火龍燈舞應邀參加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閉幕式演出。此外,還參加了成都市第9屆、第10屆運動會及省第9次運動會。近年來,相繼到安徽、海南、長春、云南等地演出,獲得過極高的榮譽和群眾的歡迎。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