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鹽亭縣兩河鎮高團村的花卉基地里迎來不少游客。
?
“畝植1000盆,每畝純收入10萬元以上。”基地蘭花園外,寫著這幾行字的牌子讓游客對一朵花的能量贊嘆不已。
?
誰曾想到,如今這個鮮花繽紛的美麗新村兩年前還是一個連水泥路都沒通的無名小村。
?
家園變花園
千畝土地身價倍增
一千畝白色花卉大棚整齊排列,大棚一側是蜿蜒的梓江河,另一側是高團村民居,江南民居風格的新房沿著村道延伸,環境干凈整潔。
?
高團村是兩河鎮上一個普通的村。2008年前,通村路還是泥巴路,村民到鎮上要步行一個小時,大車進入十分困難。
?
2008年底,兩河鎮鎮長任勇軍聯系在綿陽市仙海區搞花卉種植的方南清,邀請他來考察當地有無發展花卉業的可能。
?
有十幾年花卉種植經驗的方南清在高團村考察時想到的第一個難題便是交通,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在這成立自己的第二家公司。征服他的并不全是該村支書的修路承諾,而是那靜靜流淌的梓江河,“種花需要有好的水源,好的通風條件,高團村緊靠的這條河剛好可以滿足這些條件。”
?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平整的水泥路四通八達,各種鮮花在這片土地上盛開,基地里的花大概有100多種。
?
“基地基礎建設政府投入了3000多萬元,我自己也投了一些。”方南清介紹,“產出的鮮花不愁銷,高檔花一般都銷往沿海城市,普通鮮花基本在省內消化。”
?
農民變工人
家門口掙千元工資
3月8日,高團村村民宋曉娜還在大棚里忙碌,“在這里上班好,‘三八節’上半天班,發一天工資。”宋曉娜家里的3畝多地早在搞花卉大棚時就流轉了,“每天走路過來上班也就兩三分鐘。”
?
土地流轉后,宋曉娜成了基地的正式工人,不算加班,每個月能拿到1200元左右的工資。
?
除了正式工人在忙碌外,基地還請了很多臨時工來幫忙包花,67歲的張麗芳就是其中一位。“做兩三個小時可以賺二三十元。”
2008年,高團村人均純收入是5000元。2010年,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9000元,成為兩河鎮上人均純收入最高的村。
?
收入的變化是其一,另一種變化更讓高團村村支書劉益純舒心:“比起以前,干群關系和諧多了。”2010年底,村上的廣場建成,成為村民休閑好去處,而建廣場所用的地是高團村十組的村民無償捐獻出來的。
?
下一步,鄉村旅游將成為高團村的發展重點。“目前
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正在幫我們做后期規劃,游樂碼頭、鄉村公園、農耕文化體驗區都會包括在內。”任勇軍說,基地建起來后,來高團村賞花的人越來越多,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已經成熟。
?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