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來歷 白洋淀上話“三寶” -
深圳海外國旅 2014年05月26日 17:39
,白洋淀旅游攻略,白洋淀游記攻略,白洋淀好玩嗎,白洋淀在哪里,白洋淀有什么好玩的,白洋淀怎么去,白洋淀怎么走,白洋淀住宿,白洋淀景點景區
【關鍵字】:國內旅游
???? “芒子、雞頭、老菱角”被譽為白洋淀“三寶”。它們都生長在水中,但形狀各異、味道不同、各具特色,又各有來歷?! ∶⒆?,是水生野草皮條所結的果實。皮條是一種扁莖、扁葉、長穗的植物,它常與較低矮的蘆葦混雜在一起生長,皮條的葉莖鍘碎可做大牲畜的飼料,它的果實曬干后,經碾軋加工成芒子米,黑色,細長,有點像現在市面上出售的黑米,只是要比黑米小得多。芒子是鳥類、魚類喜歡的食品,以水草為主要食物的鰱魚、魴魚常碰撞皮條,以便撞落芒子而食之。據傳說,原來白洋淀上并沒有皮條這種水草,它原產于南方。白洋淀有許多候鳥,如雁、白鷺、蒼鷺、鵜鶘等,這些水鳥秋后就成群結隊飛到南方濕地棲息,尤其喜歡在皮條叢中過冬。然而,春天飛回北方后卻找不到皮條地,于是,水鳥們便約定,春天從南方返回北方時,都啄食一些皮條籽,到北方后隨糞便排出。這樣,便有不少皮條籽粒發芽,最終,皮條在白洋淀上扎下了根,由零零散散的向成片蔓延。這個傳說雖然多了一些傳奇色彩,但從農業科學角度分析,也還真有些道理。
雞頭,學名芡實。芡,是雞頭;實,是果實。芡實,就是雞頭的果實,白洋淀人叫它雞頭米。春夏之交發芽出水,葉似小荷葉,但上面長滿了刺,莖上、雞頭上也都是刺,很像乍起毛的雞頭。一個雞頭中包藏著許多顆粒。秋季收獲時,當地人都是乘船用鐮刀削下雞頭,再用鐵笊籬從水面撈起,放入船艙中。上岸后,把雞頭堆放在一起,漚掉雞頭皮上的刺,再碾軋雞頭皮才成雞頭米。雞頭米顆顆粒圓,呈暗白色,頂著一個“小紅帽”。白洋淀人熬臘八粥時,常在前一天用溫水浸泡,使其發開,第二天再與其它米一起下鍋熬煮,吃起來,不僅有嚼頭,有筋骨,而且吃完后還口有余香。吃雞頭,白洋淀人還有一種特殊吃法,把帶皮帶刺的雞頭曬干后放到柴禾中燒烤,皮和刺燒掉了,再撣去灰燼,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菱角是白洋淀上極富特色的一種水產品。4月長葉,浮在水面;6月開花,一片銀光燦燦;7月菱角成熟,采摘;8月,老菱自動落入水中。關于菱角的諺語,白洋淀上挺多,如“七菱八落”說的是菱角生長、成熟情況;“要吃菱角莫怕扎”講的是菱角有尖,吃時要小心;“菱角不多,牌子不小”,牌子,指的是菱角葉,一層層飄在水面上,有的菱角牌子挺大,水面上卻沒什么菱角,于是就用來比喻一個人沒什么真本領,端的架子挺大。
采菱是一種十分有趣的勞動。白洋淀菱角生長最繁盛的淀泊主要為小北淀、馬棚淀。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每逢菱角成熟季節,水鄉人民云集這里采摘。采菱船五艙、六艙、小三艙都有,其中以六艙為多。因為這種艙吃水淺,船身長,采菱人都坐在船的一側,壓低船的一邊,使之更接近水面,便于采摘。常采摘的姑娘、媳婦們都是雙手翻菱角牌子,采摘速度極快。
菱角吃法有三種,一種是采摘嫩菱,那要在6月左右,那是菱角被綠色外衣包裹,菱角尖而軟,輕輕一剝,便可剝開,露出雪白菱肉,放入口中,用舌頭一壓便化了,脆甜脆甜。第二種吃法便是菱角成熟后,采摘回來,戧去外皮,帶殼煮熟。涼了以后,放入水中,輕輕一咬,菱肉便從菱角一端擠出,味道清香。第三種吃法則是曬干菱角,菱肉收縮,用剪刀剪開外皮,剝出菱角米,與其他豆類、米熬粥。
白洋淀上傳統的“三寶”如今經過辛勤加工,已成為饋贈親友的上好禮品,只是多用富含營養的蓮子代替了芒子。
?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