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是束埔寨的精華;而吳哥是一段歷史,是一個朝代,是一座都城,是一群建筑。
吳哥是9至15世紀東南亞高棉王國的都城,9世紀初始,吳哥王朝先后有過25位國王,統治著中南半島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力加拉灣之間的大片土地,其勢力范圍遠遠超出今天柬埔寨的領土,盛極一時。其間大興土木,留下了古今奇跡吳哥城、吳哥窟和女王宮等600多座印度教與佛教建筑風格的寺塔,大放異彩。
1437年泰族軍隊攻占并洗劫了吳哥,該城廢棄。隨后,繁華的吳哥就湮沒于方圓45平方公里叢林榛莽之中,到16世紀已成為一片雜木叢生的廢墟,逐漸被人們遺忘。
建立這座偉大寺廟的高棉國王是神勇善戰的蘇利亞瓦爾曼二世。他于1113年即位后便積極開拓疆土,興兵占領鄰國國土,領地跨越馬來半島東海岸等地。但他最偉大的貢獻還是成就了吳哥窟。
蘇利亞瓦爾曼二世建立吳哥窟是為了供奉興都教的維希奴神。由于維希奴神的代表方向是西方,所以吳哥窟是吳哥古跡里少數大門朝西的建筑。由于西面亦代表死亡,高棉人也把吳哥窟稱為葬廟。
吳哥窟建立期間,蘇利亞瓦爾曼二世出動了全國最好的工匠、彩繪師、建筑師及雕刻家,歷時37年才完工。整座建筑以大石一塊塊砌成,沒用上石灰水泥,更沒用上釘子梁柱,充分展示出古人的建筑巧思。
吳哥窟的建筑可分東西南北四廊,每廊都各有城門。從西道進去,經一段長達約600米的石板路后,方是正門。佇立在吳哥窟的外墻往里頭看,有一種因為震撼所帶來的木然的感覺,雖然已成廢墟,但是這座建筑還是很壯觀,很難想象在它全盛的時候的磅礴氣勢。
吳哥窟依據興都教的世界觀而建。據說,世界的中心是一座位于大海之中的高山。這座高山就叫須彌山,是眾神仙居住的地方。須彌山周遭有四岳,日與月在山腰間運行。須彌山的周圍是四大洲,這便是吳哥窟主殿五座寶塔的設計藍圖了。此外,高山也被七重山、七重海一層層地圍繞。最外層的山是鐵早山,是世界的邊緣。這里指的便是環繞著主殿而建的重重回廊和護城河了。
吳哥古跡中最著名的非吳哥窟莫屬。長7.5公里、寬1.3公里的吳哥窟因占地面積比吳哥城小得多,俗稱“小吳哥”。這是吳哥時代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建筑,崇奉印度教主神之一毗濕奴。據說以后這里成為創建人蘇利亞瓦爾曼二世的陵墓。
遠看吳哥窟是一座平直往里走就能到達中心的龐然大物,但走近了方發現這是一座多層回廊環繞、浮雕精美神秘、逐層上升的高塔群,錯落有致,中心突出。吳哥窟的裝飾浮雕豐富多采,它刻于回廊的墻壁及廊柱、窗楣、基石、欄桿之上,令人目不暇接。最常見到的整墻的女神像,面帶微笑、頭戴花飾,端莊秀麗。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最大而且保存得最好的建筑,它在結構、比例、均衡、雕塑上的完美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古跡之一。這里原是印度教寺院,但吳哥失守后僧眾改習小乘佛教,至今窟內仍香火裊裊,長期居住使吳哥窟保存得比其它荒廢的寺廟為好。
從12世紀開始,吳哥古跡里的笑臉便一直默默地屹立在高棉的大地。悠悠的歲月中,微笑的面容,見證過一個王朝的興盛與沒落,也俯瞰著雕欄玉砌的宮殿漸漸被人們遺忘,然后被重重的樹林逐漸吞噬。吳哥的笑臉,逐漸黯淡……
19世紀時,在東、西方探險家的多方努力下,經過歲月洗禮后的吳哥古跡,才一一出土,并在世界文物史上倍受各方的矚目。這時,重見天日的吳哥面容,終于又笑了。
你可點擊柬埔寨旅游攻略了解更多柬埔寨旅游信息。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