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紀念地—習水縣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兵分三路進入習水縣。于1月28日凌晨,在距土城3公里遠的青杠坡展開激戰。這次戰斗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親自指揮,共和國數百將帥集體參與對敵搏殺(土城渾溪口一渡渡口) 三小時后,川敵廖澤部也趕至參戰,步步進逼。我軍背靠赤水河,形勢險峻,于29日凌晨在土城渾溪口,周恩來副主席親自指揮利用停泊土城的鹽船和木商堆積在此的杉桿、寸板、繩索和老百姓捐獻的門板搭建了兩座浮橋,第一次向西渡過赤水河,向川南前進。2月5日,紅一、三軍團進至云南扎西地區,于2月18日至21日從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向東二渡赤水河,重進貴州習水,襲擊婁山關,再占遵義城。3 月 16日至17日,紅軍從茅臺向西三渡赤水進入川南,做出北渡長江之勢。蔣介石急調重兵圍 (土城渡口紀念碑) 堵,紅軍卻又揮師東進,折返貴州習水, 3月21日夜至22日晨,從二郎灘、太平渡等渡口向東 第四次渡過赤水河,離開習水,南渡烏江,攻打貴陽,調出滇軍來援,才又直插云南,巧渡金沙江,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
習水縣現有重要革命歷史遺存十余處,主要有:四渡赤水渡口——土城渾溪口,二、四渡口——二郎灘渡口、青杠坡戰斗遺址、土城革命遺址、梅溪河戰斗遺址等。
習水有厚重的紅色文化積淀,有遍布全境的神奇紅層地貌——丹霞,還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目前,境內有亞熱帶原生常綠闊葉林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 (毛澤東、周恩來土城住處) 勝區。貴陽——遵義——仁懷——習水——赤水——瀘州,這條黔北紅色旅游精品線上,習水居于鏈條核心,獨具特色。習水不僅以綠色的生態怡人,更能以厚重的紅色文化留人。
四渡赤水紀念地—赤水市
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四渡赤水,紅一軍團紅二師從這里搭浮橋一渡赤水進軍赤水,后在復興場遭到軍川堵截,沿赤水河而上,又并風溪渡二渡赤水插入四川古藺,擺脫了國民黨10萬大軍的圍追堵截。
(1)風溪口渡口
風溪渡口地處赤水市復興鎮赤水河畔,是赤水河與風溪河的交匯之處,這里不僅是古鹽道商賈云集之處,有古街古巷、古榕古渡供人游覽觀光,更是紅軍四渡赤水的遺跡之一。風溪渡景點是赤水風景名勝區各景點往來的中心樞紐點。景點前后20公里以內幾乎含蓋了赤水所有的風景名勝區。風溪口紅軍渡紅色旅游景點的建設將起到弘揚紅軍“四渡赤水”長征精神,保護革命遺跡,教育千秋萬代,進一步促進復興鎮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2)元厚紅軍渡口
元厚鎮位于赤水市東南,赤水市河自南向北縱貫全境。鎮內現有紅軍一渡渡口遺址,是紅軍四渡赤水一渡的主要渡口。
該景點為紅軍一渡赤水的渡江地點,朱德元帥曾從此渡江,該景點七十年代已建渡口紀念碑一座,上書毛澤東同志題字“紅軍渡”。該紀念碑由于年久失修,已非常陳舊,并且立碑地點標高太低,幾乎每年都會被洪水淹沒。
該紅色旅游景區是赤水風景名勝區各景區住來的中心樞紐點,將紅色旅游和綠色生態游有機融合,豐富了游賞內容,注入了革命歷史文化元素,提升了赤水風景名勝區的品位。
四渡赤水紀念地—仁懷市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以后,紅軍采取高度靈活的運動戰術,向赤水河挺進。3月16日拂曉,紅一軍團教導營和兩個工兵連率先進抵茅臺,一舉擊潰守敵,接著干部團及其工兵也相繼抵達茅臺,并控制茅臺東西兩岸渡口,掩護工兵架設浮橋。中午,各路紅軍先頭部隊到達茅臺后,占領兩岸陣地,掩護各部紅軍主力,陸續從茅臺中渡、下渡、銀灘浮橋三渡赤水河。同時,紅軍在茅臺開倉分鹽,張貼布告保護茅臺酒生產作坊,當地群眾捧出茅臺酒歡迎紅軍,紅軍將士開懷暢飲,并用茅臺酒擦洗傷口,止痛消炎解乏,暫時解決了當時缺醫少藥的一大困難。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在茅臺鎮暢飲茅臺酒之后,毛澤東宣布了“四渡赤水”跳出敵軍重重包圍的戰略策劃。3月18日紅軍全部渡完,進入四川古藺。3月21日夜,紅軍各部又分別從太平渡、九溪口、二郎灘、馬桑坪等45公里的河段,第四次渡過赤水河,再次進入仁懷縣境內,紅軍重返仁懷縣境后,鑒于敵軍已在遵義、仁懷和桐梓邊境的主要地域,部署了重兵防堵,乃選擇敵軍防守薄弱的空隙部位穿插南下;軍委總部經回龍寺、火石崗、大壩場、悶頭臺,進入遵義縣干溪;一軍團經回龍寺、火石崗、高大坪到坪壩營后,分兵兩路,一路經河壩、三元場進入遵義縣觀音寺,一路經羅鍋井、瓦廟子進入遵義縣觀音寺。兩路會合抵遵義縣干溪;三軍團經回龍寺、火石崗、堯壩場、楠木壩到達遵縣干溪;五軍團經二郎廟、馬桑坪、三合土、大壩場、石坑壩、楠木壩到達遵義縣干溪;九軍團一部經馬桑坪、羅村,抵大壩場。另一部由馬桑坪經苦蒿壩到大壩與一部會合后,經堯壩、楠木壩、桅桿坪、太陽坪進入遵義縣干溪。紅軍主力經過后,仍留有紅軍游擊隊轉戰縣境之中。紅軍過遵義,搶渡烏江,搗貴陽,逼昆明,渡金沙江,甩掉了三十萬國民黨部隊的圍追堵截,終于獲得長征以來第一次大的勝利。如果說遵義會議在政治上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和中國革命,那么在軍事上挽救黨、紅軍、中國革命的則是“四渡赤水”。一個幾乎被排擠出長征名單的老共產黨人,一個衣衫破舊不停地吸著劣質香煙的詩人,在黨和紅軍萬分危急的時候用他揮灑飄逸的才情和騰挪自如的技藝、事實求是、靈活機變的軍事思想,在激烈的作戰和頻繁的調動中顯露身手。為什么在一渡、二渡,紅軍作戰方向仍較為盲然,卻在三渡中能畫龍點睛,出奇制勝,決定成敗呢?也許是因為飲得美酒茅臺,激發詩人靈感的緣故罷。因此,“四渡赤水”成為毛澤東軍事指揮藝術上的“得意之筆”,遵義成為了“轉運之城”,赤水河成為了“幸運之河”,茅臺成為了“轉折之點”。因此,茅臺渡口是遵義紅色旅游的重要景區和貴州乃至全國紅色旅游的重要景區之一。
(1)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塔
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是中國革命偉大歷程中的壯麗詩篇之一,其中的“四渡赤水”之戰被譽為毛澤東軍事思想指揮藝術的得意之作。一九三五年三月,中央紅軍主力從遵義西進經過仁懷,輾轉奮戰,迂回制敵,四渡赤水河,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打破了國民黨亡圖圍殲紅軍于川、滇、黔邊境的計劃,從被動轉向主動,為長征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為紀念這一偉大勝利,一九九五年紅軍長征勝利六十周年之際,仁懷市政府在當年紅軍三渡赤水河的茅臺渡口朱砂堡的山頂上修建了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塔。塔高2萬5千毫米,意為二萬五千里長征,塔身由四片風帆形浪柱錯位重疊而成,象征紅軍四渡赤水、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塔座為船形,寓意毛澤東掌舵的革命航船乘風破浪勇往向前,塔身正面下端是江澤民同志題寫的塔名。紀念塔北側有四幅浮雕,凝重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年紅軍四渡赤水時英勇無畏的風采,整個紀念塔雄偉壯觀,立意高遠。1997年被省委、省政府列為“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茅臺渡口紀念碑
1935年3月16日至18日,中央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占了茅臺鎮,在這里宣傳演講,張貼標語,打富濟貧,開倉分鹽,搭起三座浮橋勝利渡河。1980年3月,仁懷縣人民政府在下渡口西岸的朱沙堡下,修建了11.7米高的茅臺渡口紀念碑,臨河而立,寄托著人民對紅軍無比崇敬和無限懷念的深情。1982年2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魯班場戰斗和紅軍烈士墓
3月15日,紅軍各軍團向魯班疾進,敵我雙方激戰一天,雙方傷亡巨大,中央軍委根據魯班場戰斗情形和敵援軍將致的態勢,隨機應變,決定于3月16日凌晨撤 (魯班紅軍烈士墓)出戰斗,分三路向茅臺進發,一路紅冠英場、鹽津河、梅子坳到茅臺;一路經鄉村壩、銅鼓水、趙家壩到茅臺;一路經枇杷灣、懷陽洞、巖棧口、兩路口進入縣城經三百梯到茅臺。魯班場戰斗是紅軍四渡赤水中的一次重要戰斗,紅軍雖然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嚇得周渾元所部不敢出城半步,它為紅軍第三次從茅臺渡河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三渡赤水河爭取了時間。魯班紅軍烈士墓位于仁懷市城南魯班鎮下場口,公 墓(魯班紅軍墳)高10.2米,寬11米,正面主 碑高8.1米,寬4.4米,臨摹毛澤東主席手書體立行陰刻“紅軍烈士公墓”6字,兩側碑高3.7米,寬3.3米,鐫刻“生的偉大,死的光榮”8個字,公墓占地5300平方米,收埋紅軍烈士遺骸145具,被列為“省級烈士建筑物保護單位”。
仁懷有國酒茅臺這一世界知名品牌,有“四渡赤水”國內著名的歷史事件,擁有這兩塊獨一無二的品牌,是仁懷的主要特色。紅軍四渡赤水長征文化、茅臺國酒文化及赤水河文化的融合,形成三位一體的“中國酒都”特色紅色旅游文化,形成以茅臺文化和四渡赤水紀念地為主題的人文旅游區,這是全區的核心旅游區。主題:國酒壯長征·紅飄帶之游。展現全區的“歷史轉折,出奇制勝”的主題形象,體現仁懷市的“中國酒都,神秘之域,陶醉之鄉”的旅游品牌形象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