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驢打滾,澳大利亞就有Lamington。驢打滾是江米面蒸糕在炒黃豆面里打滾,Lamington則是裹了巧克力漿的海綿蛋糕在椰絲里打滾。雖然本身都是至為簡單的食物,這一滾,卻滾出了不少風情。
在唐拉雅秀酒店的悅筵餐吧(The Astral)開業之前,北京雖說漸已確立了國際化美食之都的地位,卻沒有一家正宗的澳大利亞餐廳。“澳大利亞本身說不上有什么美食傳統,但卻有一些非常獨特的食材以及當地的風味小吃,這些以前在北京都找不到。”唐拉雅秀酒店餐飲總監、悉尼人加布里埃爾·波利亞斯(Gabriel Polias)說。悅筵的菜單上,你可以找到充滿澳大利亞特色的烤袋鼠、煎鱷魚,還有配芥末子醬和茴香頭吃的生食鴯鹋肉—“這是進口的澳大利亞鴯鹋(Emu),和美國產的美洲鴕鳥(Ostrich)不是一回事。” 加布里埃爾特意澄清。但他本人的最愛,還是這道澳洲椰絲巧克力蛋糕配椰汁奶油醬:“噢,我的Lamington。”
美好的記憶源自他還是一個小學生的童年,每周三,學校里的老師都會舉行一場小小的蛋糕派對,而派對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這道起源自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家喻戶曉的甜點。它在澳大利亞人心目中到底有多重要?每年7月21日被定為“國家Lamington日”,當可見一斑。
Lamington蛋糕的歷史,據說可以追溯到1896至1901年擔任昆士蘭總督的Lamington男爵手下仆役的一次失誤。他不小心將端給總督的蛋糕塊掉進了巧克力漿中,因為催得緊,只好將錯就錯,不想卻因此大受歡迎。為了避免糖漿沾手,后來又在外面裹了一層椰絲。但在另外一個版本的故事中,Lamington總督本人卻似乎對這種以自己命名的食物深惡痛絕,甚至稱其為“可怕的軟唧唧毛茸茸的小點心”。
其實單從這兩個版本的故事中,便完全可以看出Lamington蛋糕的制作工藝和成品觀感。“誰都能做,但關鍵是以前沒人想到要這么做。”悅筵面點部的閻凱一邊說,一邊用刮刀向剖成兩片的海綿蛋糕中間涂抹打發的鮮奶油。
海綿蛋糕是最普通的方子,1斤雞蛋、半斤砂糖、半斤平粉(低筋面粉)、1兩黃油,不用泡打粉,所有原料混合在一起打發,入烤箱烤半小時左右,取出晾涼整形。
夾在蛋糕中間的奶油,是用成品的甜奶油打發,用電動打蛋器的話,中速10分鐘即可。巧克力漿稍微復雜,也不過是100克巧克力—“家里用義利的就挺不錯”—加上50克淡奶油,隔水加熱攪勻。
整個工序,是極其快速利落的一夾(兩片蛋糕坯夾住奶油)、一涂(表面涂巧克力漿)、一蘸(在椰絲里蘸一下)、一打滾(放到裝滿椰絲的盆里打個滾),最后用刮刀整整形,澆上混了牛奶的椰漿,再點綴幾顆酸漿果,就可以端出去上桌。因為涂了巧克力漿的緣故,即使裹有椰絲,Lamington蛋糕也相當松軟黏手,“冬天無所謂,夏天最好放到冰箱里冰一下,口感更好,也不會弄得一手黏糊糊的。”閻凱說。
拈一塊放入口中,“真的很簡單,對吧?可是很甜蜜,很柔軟,有幸福的味道。”加布里埃爾說。這幸福,于他來說,或許是在萬里之外的異鄉,一種熟悉的質感和味道所能勾起的種種回憶,而于我而言,卻是又添了一樣朋友聚會時可以祭出炫技的秘密武器的小得意了。
廚室機密
Lamington蛋糕可以搭配任何白葡萄酒,但最襯的是澳大利亞本地出產的一種甜酒De Bortoli’s Botrytis Semillon。“天造地設,不作第二選”—可惜目前國內似乎還沒有賣的。
?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