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雙手撫膝,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它聳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匯流之處,一千多年來,閱盡多少人間春色,經歷多少朝代更迭,依舊肅穆……,四川旅游攻略,四川游記攻略,四川好玩嗎,四川在哪里,四川有什么好玩的,四川怎么去,四川怎么走,四川住宿,四川景點景區

問題:提問:幽靈龒
四川樂山大佛在哪里?四川樂山大佛好玩嗎?
回答:回答:冰霜的心靈
樂山大佛雙手撫膝,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它聳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匯流之處,一千多年來,閱盡多少人間春色,經歷多少朝代更迭,依舊肅穆慈祥,心旌不搖。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巖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巖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著戰袍的護法武士石刻,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樂山大佛景區由凌云山、麻浩巖墓、烏尤山、巨形臥佛景觀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范圍,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聞名遐邇的風景旅游勝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說。
特色景觀
凌云寺
建于唐代,位于大佛頭部的右后方,俗稱大佛寺。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鑿佛像時,寺字又有擴建。唐建凌云寺,毀于元順帝戰亂,明代進行了兩次較大修復,明末又經毀。現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后又經多次修葺。寺門正中匾上集蘇東坡書“凌云禪院”四字。兩旁聯文是“大江東去,佛法西來”。此聯既使人有佛法莊嚴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踞地理位置,還巧妙地將“大佛”兩字嵌于其中。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等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藏經樓,原為寺內收藏佛教經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結構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風格,樓下新辟“海師堂”,塑有大佛發起建造者海通法師、以及繼任建造者章仇兼瓊、韋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對他們的敬仰之情。
靈寶塔
又名凌云塔,因其聳立在凌云寺后的靈寶峰巔,故以山峰命名。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錐體,磚砌而成,坐東向西,高38米,共十三級。塔體中空,內有石階沿塔軸盤旋至頂。塔頂為四角攢尖式。靈寶塔每級都開有窗眼。根據山川形勢,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還是作為三江合流處的標志。高71米的大佛是為了鎮水保平安,靈寶塔則作為航船標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過急流險灘,靈寶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標志,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樓
是凌云山著名古跡之一,東坡樓也叫東坡讀書樓。位于棲鸞峰巔,系由樓、廊、亭組成的庭院建筑。東坡樓為歇山式單體木質兩重樓房。門額橫匾“東坡樓”三字是集黃庭堅手書而成,樓堂正中蘇東坡斜倚坐像。東坡樓正對臨崖處有一亭,即清音亭。在清音亭憑欄遠眺,江天悠遠,山清水秀。
東方佛都
1994年5月建成開放。距樂山大佛僅一里之遙,是樂山大佛旅游景點佛文化的延伸、是樂山大佛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在20萬平方米范圍內,集中仿制了國內外佛像三千多尊,利用自然山體延伸,采用摩崖圓雕、浮雕、雕刻、壁畫等表現形式,選用不同材質,有石刻、銅鑄、彩塑、墨玉等各類大小佛像雕塑。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烏尤兩山之間的溢洪河道東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川西,特別是樂山地區則流行一種鑿山為墓的一種墓葬形式,其特征是沿著淺丘,山谷的砂質巖層由人工鑿成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遺體和殉葬品。從外部看去,是一個個神秘的山洞。這種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故稱東漢崖墓。麻浩崖墓早年就以規模大,畫像雕飾精美而被譽為“南安各墓之冠”。墓中保存著漢代畫像石和漢崖墓出土的精美文物。不僅包括了各式漢代建筑、畫像石棺、人物服飾、車馬伎樂、鳥獸蟲魚圖形,而且有不少歷史題材和神話故事以及書法題刻。已開放的是一個“前堂三穴”的大型墓。墓門上均有精工雕刻,飛檐、瓦當、斗拱,花紋圖案,無一雷同,樂山東漢崖摹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淺山谷的崖壁上,數以萬計。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石刻之豐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系漢代墓葬,麻浩一帶較為集中,是樂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長約200米、寬約25米的范圍內有崖墓544座,墓門披連,密如蜂房。該漢代墓群于1988年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烏尤寺
烏尤山即古離堆,相傳為秦時蜀郡守李冰開鑿,以“避沫水之害”。烏尤山與凌云山并肩立于岷江之濱,四面環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烏尤山因孤臥江中,好似一頭烏牛,故又名“烏牛山”,相傳宋代詩人黃庭堅至此,嫌其名不雅,而見山上古木繁蔭,便更名“烏尤山”。山上有創建于盛唐的烏尤寺,和凌云寺毗鄰,兩山之間隔一水,有吊橋相通,和凌云山合成一個完整的風景區。山上有烏尤寺,建筑順山勢設計,曲折高低,玲瓏雅致,別具一格。除了佛殿以外,還有曠怡亭、聽濤軒、爾雅閣等精巧建筑。現存廟宇系清以后的建筑,是四川省內保存較完整的寺廟。
特色看點
螺髻
大佛頂上共有螺髻102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兩耳以木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證實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巖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后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
排水系統布全身
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后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為雨水侵蝕。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后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后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這些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胸部有殘碑
據1962年維修的負責人黃高彬和羅伯介紹,當時發現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開洞一看,里面裝的是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而封門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膝、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后毀。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這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里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毀掉了。
樂山旅游報價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